《答楚僧智普始与吴僧显忠来过今见二人诗进於》
时间: 2025-01-10 22:53: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初见子时,子作楚人语。
复与吴客来,音俱变齐鲁。
乃知久处益,薰莸可同举。
更当富於学,兹言聊以补。
白话文翻译:
我第一次见到你时,你说的是楚地的方言。
后来你又和吴地的客人来,这时你们的口音都变得像齐鲁的人了。
于是我明白了,长时间的相处是有益的,像薰和莸这种草本植物可以一起举起。
更应该在学识上富有,所以这几句话就算是我的补充。
注释:
- 楚人语:指楚地的方言。
- 吴客:指来自吴地的人。
- 齐鲁:指齐国和鲁国,代表北方的文化。
- 薰莸:薰是香草,莸是臭草。这里比喻不同的人在一起久了,便会有亲近之感。
- 富於学:指在学问上要更加充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50-1100),字圣俞,号药庵,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山水的细腻描写而闻名,常被誉为“梅派”诗人的代表。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与两位僧人相见时,表达了对交流与学习的重视,借用方言的变化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强调了长期相处对于心灵和学问的影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叙述初见时的方言差异和随后的相处过程,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的渐进性。诗的开头通过对“楚人语”的提及,强调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而后引入“吴客”,则进一步丰富了诗的文化背景,反映了南北方言的差异。
“音俱变齐鲁”一句,展示了人在交往中逐渐融入对方的语言环境,生动地描绘了交际中语言的相互影响与融合,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理解的加深。随后“薰莸可同举”的比喻,深刻揭示了人情的复杂性,虽然有些人如香草般令人愉悦,有些则如臭草般令人避之不及,但长久的相处能让两者都成为一体,这一哲理更是引人深思。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情感上真挚,展现了梅尧臣心中对知识、友情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文化交流的重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初见子时,子作楚人语:开篇自述,强调初见时的生疏和方言隔阂。
- 复与吴客来,音俱变齐鲁:时间的推移与交流的增进使得语言趋同,体现了文化的交融。
- 乃知久处益,薰莸可同举:通过比喻指出,长时间的相处使得不同的人也能相互影响和理解。
- 更当富於学,兹言聊以补:诗人强调学识的重要性,意在鼓励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薰莸”比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交往的复杂性。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性,强调了文化的融合和学习的必要性,表达了作者对友谊和知识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楚人:象征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 吴客:代表南方文化的优雅。
- 薰莸:象征不同个体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梅尧臣
D. 白居易 -
诗中用“薰莸”比喻什么? A. 友情
B. 学识
C. 文化
D. 交际 -
“音俱变齐鲁”意指什么? A. 语言的变迁
B. 文化的交流
C. 情感的融通
D. 以上皆是
答案:
- C
- D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梅尧臣与白居易在对待友情和人际交往的方式上有相似之处,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也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与对相聚的珍惜,体现了同样的人文关怀。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梅尧臣文学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