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衡山》

时间: 2025-01-10 18:53:02

衡山七十二,高是祝融峰。

下界蛮方近,中天岳势崇。

四维皆佛占,绝顶正秋浓。

翼宿平垂地,雷池暗起龙。

简书曾禹授,燔祭自周封。

拜庙巡阴石,看桥入古松。

雪深居板屋,日转动厨钟。

片水清如镜,洞庭微见踪。

意思解释

游衡山

作者: 徐照 〔宋代〕


原文展示:

衡山七十二,高是祝融峰。
下界蛮方近,中天岳势崇。
四维皆佛占,绝顶正秋浓。
翼宿平垂地,雷池暗起龙。
简书曾禹授,燔祭自周封。
拜庙巡阴石,看桥入古松。
雪深居板屋,日转动厨钟。
片水清如镜,洞庭微见踪。


白话文翻译:

衡山有七十二座山峰,其中最高的是祝融峰。
在山下的蛮方地带不远,中天的岳势巍峨高耸。
四面八方都被佛教占据,山顶上的秋色正浓厚。
翼宿星平卧在地,雷池里暗藏着龙。
简书是禹所授,燔祭自周朝的封赐。
我在庙宇中拜祭,巡游在阴暗的石头上,看那桥通向古老的松树。
积雪深厚,住在板屋里,阳光照射动着厨房的钟。
那片水清澈如镜,隐约可以见到洞庭湖的踪影。


注释:

字词注释:

  • 蛮方:指南方蛮族地带。
  • 四维:四面八方。
  • 翼宿:指天上的星宿,翼宿为二十八宿之一。
  • 雷池:雷池是传说中的水池,传说中有龙栖息。
  • 燔祭:指焚烧祭品的仪式。
  • 阴石:阴暗的石头,可能是指神秘的地方。
  • 片水:指一片水面。
  • 洞庭:指洞庭湖,位于湖南省。

典故解析:

  • :指大禹,古代治水英雄,代表治理水患的智慧。
  • 周封:指周朝的封赐制度,意味着有历史的文化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照,字承明,号松客,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曾任职于地方官,性情豪放,善于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游衡山》写于作者游览衡山时,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追溯。衡山是道教和佛教圣地,诗中融入了对宗教和自然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游衡山》是一首描写衡山壮丽自然景色的诗作,作者徐照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的雄伟、秋天的浓烈以及人文历史的深厚。诗中“衡山七十二,高是祝融峰”开篇即引人入胜,展现了衡山的众多山峰,暗示了其广袤的地貌。接下来的“下界蛮方近,中天岳势崇”则进一步深化了山的高大与雄伟,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崇敬。

诗中多次提到佛教及历史典故,如“四维皆佛占”,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反映了作者对宗教文化的包容与尊重。最后几句通过描绘日常生活场景,流露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珍视,使整首诗多了一份人文关怀与情感深度。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山的壮丽与神秘,流露出对自然与历史的敬仰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个人情感,形成了诗歌的美学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衡山七十二,高是祝融峰。

    • 描述衡山的众多山峰,祝融峰为最高峰,象征着巍峨的气势。
  2. 下界蛮方近,中天岳势崇。

    • 表达了山下蛮族地区的接近和山的崇高,形成对比。
  3. 四维皆佛占,绝顶正秋浓。

    • 说明四周被佛教文化包围,山顶的秋色显得格外浓烈。
  4. 翼宿平垂地,雷池暗起龙。

    • 通过星宿与龙的意象,增添了神秘感,暗示自然的力量。
  5. 简书曾禹授,燔祭自周封。

    • 引用历史典故,展现文化传承。
  6. 拜庙巡阴石,看桥入古松。

    • 表达了对宗教的敬仰与对自然的亲近。
  7. 雪深居板屋,日转动厨钟。

    • 描绘了生活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8. 片水清如镜,洞庭微见踪。

    • 水面如镜,隐约可见洞庭湖,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片水清如镜”,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融合了人文历史与宗教文化,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精神追求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祝融峰:象征高耸与雄伟。
  • 秋浓:传达出深邃的季节感。
  • 阴石:暗示神秘与历史。
  • 片水:代表宁静与清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衡山的最高峰是什么?

    • A. 祝融峰
    • B. 雷池
    • C. 洞庭湖
  2. 诗中提到的“简书”是与谁有关?

    • A. 大禹
    • B. 周朝
    • C. 佛教
  3. “片水清如镜”中“镜”主要表达什么?

    • A. 水面如镜,象征宁静。
    • B. 镜子无用。
    • C. 重金属的反射。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比较徐照的《游衡山》和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徐照更注重人文历史的交融,而王维则更侧重于孤寂与静谧的自然体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