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虎》
时间: 2025-01-10 23:15: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侯门无罴虎,进者何趑趄。
主人畏客来,有甚虎与罴。
彼此情不安,逢迎反忧悲。
我爱由上翁,面有无求姿。
不怨春作苦,联以岁晚期。
藜藿如羊枣,豆粟兼晨炊。
西风作霜晴,晓寒起呼儿。
大儿收橡实,小儿拾松枝。
无坟当自求,勿用他人为。
白话文翻译:
在侯门大户中没有猛虎,进来的人为何如此踌躇不前?
主人对客人来访心存畏惧,还有什么虎与猛兽呢?
彼此之间心情不安,迎合反而带来忧愁与悲伤。
我喜欢那位老翁,他的面容显得无所求。
不怨恨春天的苦,盼望与岁末相会。
野菜像羊的枣子,豆粟也能煮成早餐。
西风带来霜寒的晴天,清晨的寒气唤醒孩子。
大儿子在收集橡实,小儿子在捡拾松枝。
无论如何要自己寻求安身之处,切忌依赖他人。
注释:
- 罴虎:罴指一种猛兽,这里指代危险或强势的人。
- 趑趄:犹豫不决,徘徊不前。
- 逢迎:迎合,取悦他人。
- 藜藿:野菜,常用于贫困生活的象征。
- 晨炊:早上炊饭,指日常生活的简单。
典故解析:
“无坟当自求”意指人应自立自强,不应依赖他人,反映出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该思想在古代文人中广泛流传,常常在诗词中被提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照,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笔耕不辍,作品多以生活琐事和自然景观为题材,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畏虎》写于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思考,渗透出对生活的无奈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日常琐事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复杂心理。开篇以“侯门无罴虎”引出主题,实际是在反映一种对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的敏感。诗人通过对主人和客人之间微妙的情感变化的描写,揭示了人情世故的复杂与无奈。
接着,诗中提到的“我爱由上翁,面有无求姿”展示了诗人对真诚与自然的向往,老翁的无求姿态成为一种理想的象征。此后,诗人又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绘,如“藜藿如羊枣,豆粟兼晨炊”,让人感受到一种平淡而真实的生活状态,反映出对简单生活的珍惜。
最后的“大儿收橡实,小儿拾松枝”更是体现了家庭生活的温馨与和谐,传达出一种朴实的幸福感。整首诗在描绘人与人之间关系时,既有对外界的畏惧与不安,也有对真诚生活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细腻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侯门无罴虎,进者何趑趄:在大户人家中并没有猛兽,进来的人为何还如此犹豫?
- 主人畏客来,有甚虎与罴:主人对客人的到来心存恐惧,究竟还有什么猛兽呢?
- 彼此情不安,逢迎反忧悲:彼此间的感情不安,迎合他人反而带来忧愁。
- 我爱由上翁,面有无求姿:我喜欢那位老者,他的面容充满了无所求的姿态。
- 不怨春作苦,联以岁晚期:我不怨恨春天的苦,期待与岁末相聚。
- 藜藿如羊枣,豆粟兼晨炊:野菜像羊的枣子,豆粟也能做早餐。
- 西风作霜晴,晓寒起呼儿:西风带来霜寒的晴天,清晨的寒气唤醒孩子。
- 大儿收橡实,小儿拾松枝:大儿子在收集橡实,小儿子在捡拾松枝。
- 无坟当自求,勿用他人为:无论如何要自己寻求安身之处,不要依赖他人。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罴虎”比喻社会中的强势角色,体现出对人际关系的畏惧。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手法,使得语言更为工整,如“收橡实,小儿拾松枝”。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对真实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独立自主的追求。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展现出一种虽有忧虑但仍希望追求简单与幸福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罴虎:象征社会中的威胁与压力。
- 藜藿:象征贫困生活中的坚韧与自给自足。
- 橡实、松枝:代表儿童的天真无邪与家庭的温馨。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也寓意着一种独立、自强的生活态度,强调自我奋斗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侯门无罴虎”中“罴虎”象征什么?
A. 宠物
B. 威胁
C. 安全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我爱由上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样的生活态度的向往?
A. 物质追求
B. 真诚无求
C. 社交迎合
答案:B -
“无坟当自求”这一句强调了什么?
A. 依赖他人
B. 自我独立
C. 享受安逸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徐照的《畏虎》与李白的《将进酒》均描绘了生活的不同侧面。徐照关注人际关系中的微妙与生活的真实,而李白则强调豪放与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生活哲学。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