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湘中山似水,自古有人云。
此是曾游地,今来尽属君。
残风吹岸草,空庙入江云。
却忆还乡梦,清猿半夜闻。
白话文翻译
在湘中,山川如水,古往今来,总有人这样说。
这里是我曾经游玩的地方,如今却完全属于你。
微风吹拂着岸边的草,空荡荡的庙宇映入江水的云影。
我又想起回乡的梦,清脆的猿鸣在半夜响起。
注释
- 湘中:指湘江中游的地区,风景优美。
- 山似水:形容山水相融,风景如画。
- 曾游地:曾经游玩过的地方,表现作者的怀旧情感。
- 尽属君:如今这片土地完全属于你,可能指朋友、故人或主人。
- 残风:微弱的风,带有些许凄凉之感。
- 空庙:指无人看管的庙宇,象征荒凉。
- 江云:江面上的云影,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意境。
- 还乡梦: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作者的乡愁。
- 清猿:指猿猴,夜晚的叫声清脆动听。
典故解析
“湘中山似水,自古有人云”中的“有人云”可能是对古代诗人或文人的引用,表现对山水的赞美与向往。在古代文人眼中,山水常常是情感寄托的媒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照,字翊卿,号酌江,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及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宋,正值文人对山水诗的热爱与追求,徐照在游历湘中时,感受到自然之美,思潮激荡,写下此诗,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对自然的感悟。
诗歌鉴赏
《题夏景清湘中阁》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表达了作者对湘中美景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开头两句用“湘中山似水”引入,生动地描绘了湘江的山水相映之美,体现出自然景观的灵动和诗人的情感共鸣。接下来的“此是曾游地,今来尽属君”则流露出对过去游历的回忆与对当下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时光流转的无奈与对友人的情谊。
中间部分“残风吹岸草,空庙入江云”,以自然景象传达出一种清冷与孤寂的感觉,暗示着作者在游览时的心境。最后一句“却忆还乡梦,清猿半夜闻”,则把诗人的思乡情怀推向高潮,清猿的鸣叫成为了夜晚思乡的引子,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切的乡愁与孤独。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湘中风光的热爱,以及在这片美景中引发的对故乡的深情回忆。诗中不仅有山水之美,还有人文情怀,表现出宋代文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湘中山似水:描述湘江地区的山水交融,展示出自然的和谐美。
- 自古有人云:引用古人的话,表明这种美景自古以来就为人所称道。
- 此是曾游地:诗人自述曾到此地游玩,表达个人的经历和情感。
- 今来尽属君:强调这片土地现已归属于他人,流露出诗人对时光变迁的感慨。
- 残风吹岸草:描绘了微风拂动岸边草木的意境,增添了清幽的氛围。
- 空庙入江云:空荡荡的庙宇与江水的云影相映,营造出一种静谧与孤寂的气氛。
- 却忆还乡梦:转折句,表明作者的思绪从眼前的景色转向对故乡的回忆。
- 清猿半夜闻:夜晚的猿鸣声,成为思乡情绪的引发点,传达出深切的乡愁。
修辞手法:
- 比喻:山似水,形象地将山水的融合描绘出来。
- 对仗:如“残风吹岸草,空庙入江云”,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残风”“清猿”等描写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湘中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和对故乡深切的思念,反映了宋代文人特有的情感与审美情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湘中:象征自然的美丽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 山水:代表了自然的和谐美,体现出山水诗的传统。
- 残风: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孤独的感受。
- 空庙:暗示着人迹罕至的荒凉与思念的延续。
- 清猿: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与乡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湘中山似水”主要想表达什么? A. 湘中的水很清
B. 山水相映,景色优美
C. 湘江的水很深 -
“残风吹岸草”中的“残风”意指什么? A. 强烈的风
B. 微弱的风
C. 暴风 -
诗人提到的“清猿”有何象征意义? A. 表达孤独
B. 代表友谊
C. 描述景色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 《夜泊牛津》 - 李白
诗词对比:
- 徐照的《题夏景清湘中阁》和李白的《夜泊牛津》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对故乡的思念,前者更注重细腻的描写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后者则通过豪放的情感与壮丽的景色展现出一种更为奔放的气势。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体现了宋代与唐代文人对山水的不同理解与表现。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楚辞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