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儿媚·秋思》

时间: 2025-01-10 22:29:50

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

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

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

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眼儿媚·秋思
作者: 刘基 〔明代〕

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
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
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
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秋日的场景:小楼西边芳草萋萋,天空中云朵低垂,伴随着低沉的雁鸣。远处有两行稀疏的柳树,夕阳的余晖洒下,点点乌鸦在树上栖息。春天的青山和秋天的重绿相映成趣,人在武陵溪畔,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明亮的月光是无情的,而归乡的梦又是多么情深意切,最后都汇聚到幽静的闺房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 芳草:指有香气的草,象征生机和美好。
  • 云压:形容云层低沉,给人压抑之感。
  • 疏柳:稀疏的柳树,给人一种淡淡的秋意。
  • 残照:夕阳的余光,象征时间的流逝。
  • 万点鸦栖:成群的乌鸦栖息,增添了秋天的萧索感。

典故解析

  • 武陵溪: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象征着隐逸和归隐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字伯温,号伯温,明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以其文才和智谋著称,曾参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建立大明王朝。其诗风清新,常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怀。

创作背景

《眼儿媚·秋思》是刘基在秋天创作的词,可能是在他经历了人生的起伏,感受到时光流逝、人生离别之际,抒发对故土与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眼儿媚·秋思》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将秋天的静美与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开篇以“萋萋芳草小楼西”引入,迅速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意境,给人以宁静之感。接着描绘了低沉的云和雁鸣,与疏柳和残照相映成趣,形成一幅充满秋意的画面。这种自然景物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作者的细腻观察力,也暗示了内心的孤独和思念。

中间几句“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则通过春秋对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武陵溪的引用,更是深化了归隐与思乡的主题。最后的“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则以月亮和梦境的对比,总结了整首词的情感——明亮的月光没有情感,反映出诗人心中的孤寂,而归乡的梦则充满了温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整首词情景交融,意象丰富,既有自然的美丽,又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展现了刘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萋萋芳草小楼西: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小楼西边芳草茂盛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2. 云压雁声低:低垂的云层和远处的雁鸣,增添了秋天的萧索感。
  3. 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稀疏的柳树和夕阳的余晖,乌鸦的栖息,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秋景图。
  4. 春山碧树秋重绿:春夏的青山与秋天重绿的对比,反映出时光的变迁。
  5. 人在武陵溪:引出对理想隐居生活的向往。
  6. 无情明月,有情归梦:明月冷清无情,归乡的梦却充满情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明月”比作无情,强调情感的对比。
  • 对仗:如“有情归梦”与“无情明月”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意。
  • 意象:运用“芳草”“雁声”“柳树”等意象,丰富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芳草:象征生机与美好,寄托了对故乡的眷恋。
  • 乌鸦:常代表孤独与凄凉,增强了秋天的萧索感。
  • 明月:象征孤独与思念,暗示着诗人的情感困境。
  • 武陵溪:象征隐逸与归隐的理想,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萋萋芳草”指的是: A. 低矮的花草
    B. 茂盛的草木
    C. 枯黄的杂草
    D. 细小的野花

  2. “无情明月”的含义是: A. 明月照耀
    B. 月亮冷清无情
    C. 月亮温柔
    D. 月亮明亮

  3. 诗中提到的“武陵溪”象征: A. 远方的家乡
    B. 理想的隐居生活
    C. 美丽的风景
    D. 多情的梦境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之作,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秋夕》:杜甫描写秋天的景象与思乡之情的诗作。

诗词对比

  • 刘基与李白:两位诗人虽风格不同,但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与刘基的“无情明月”均承载了孤独的情感,却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明代诗词选》
  2. 《刘基生平与作品研究》
  3. 《古诗词鉴赏指南》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进一步理解刘基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以及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