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杜判官江楼
作者: 郎士元 〔唐代〕
适楚岂吾愿,思归秋向深。
故人江楼月,永夜千里心。
叶落觉乡梦,鸟啼惊越吟。
寥寥更何有,断续空城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孤独的情感。诗人并非自愿留在楚地,心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在秋天愈发深沉。夜晚在江楼上,明亮的月光映照着故人的身影,漫漫长夜中,思乡的心情如同千里般悠远。落叶让人梦到故乡,鸟鸣声惊醒了诗人的吟唱。四周寥寥无几,又能有什么呢?只有那间空房子里断续传来的砧声,显得格外孤寂。
注释
字词注释
- 适:适合、适应,这里指的是“留在”或“身处”。
- 楚:指楚地,古代楚国的地区,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
- 故人:老朋友,指的是诗人想念的故乡的朋友。
- 江楼:江边的楼阁,这里指诗人所处的地方。
- 永夜:漫长的夜晚。
- 千里心:形容思念之情的遥远。
- 叶落:落叶,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时间的流逝。
- 乡梦:对故乡的梦,指思乡之情。
- 鸟啼:鸟叫声,常用以表达孤独或打扰。
- 寥寥:稀少、空旷。
- 空城砧:空荡的城市中传来的砧声,象征孤单的生活。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故人江楼月”可以理解为月光照耀下的江楼,象征着对故人的思念。古人常以月亮寄托情感,江楼则是诗人思念故乡的场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郎士元,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诗歌常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色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诗人身处异乡之际,正值秋冬季节,情感愈发浓烈。诗人通过描绘江楼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孤独感。
诗歌鉴赏
《宿杜判官江楼》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的诗作,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刻画,展现了他在异乡的孤独与思念。诗的开头,诗人明确表示自己并非自愿留在楚地,这种无奈的心情在秋天愈发明显。秋天往往象征着凋零与离别,诗人以此为背景,渲染了他对故乡的思念。
“故人江楼月,永夜千里心”一句,诗人用月光映照出对故人的思念,表达了在漫漫长夜中思乡的情感。月光的明亮与孤独的夜晚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接下来的“叶落觉乡梦,鸟啼惊越吟”,则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波动,落叶和鸟鸣都成为了思乡情绪的引子,令人感受到一种秋日的萧瑟。
最后两句“寥寥更何有,断续空城砧”,诗人用“寥寥”描绘了身处异乡的孤独,空城中的砧声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断续的孤独与无奈。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的结合,使得诗人的思乡之情愈发鲜明,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适楚岂吾愿:我并不是愿意待在楚地的。
- 思归秋向深:在这个秋天,我的思乡之情愈加深沉。
- 故人江楼月:江楼上明亮的月光让我想起了老朋友。
- 永夜千里心:漫漫长夜中,我的思乡之情如千里般遥远。
- 叶落觉乡梦:落叶让我想起故乡的梦。
- 鸟啼惊越吟:鸟鸣声打断了我的吟唱,惊醒了思乡的情绪。
- 寥寥更何有:四周空荡无物,还有什么呢?
- 断续空城砧:只是寥寥传来的砧声,带来几分孤寂。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上下句多用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月、叶、鸟等意象交织,传达出思乡的深情。
- 拟人:叶落、鸟啼等自然现象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思乡这一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身处异乡的孤独之感。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传达出对亲友的思念与对家庭的渴望,情感真挚而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思念与团圆,常用以抒发情感。
- 江楼:代表着诗人身处的环境,同时也是思乡的场所。
- 叶落: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秋天的到来,衬托出孤独感。
- 鸟啼:象征着惊扰与孤独,增强诗人的情感波动。
- 砧声:孤独的象征,暗示着生活的单调与寂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想念的地方是哪个? A. 楚地
B. 故乡
C. 江楼 -
诗中提到的“永夜”指的是什么?
A. 白昼
B. 漫长的黑夜
C. 短暂的夜晚 -
“叶落觉乡梦”中的“叶落”暗示了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秋天的来临
C. 夏天的结束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 《夜泊牛津》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思乡之情,通过月光反映思念。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绘离别情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这两首诗与《宿杜判官江楼》在情感上有相似之处,都借助自然景象来抒发内心的思乡情怀。通过对比,可以看到唐代诗人在描写思乡时所用的丰富意象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文网》
- 《唐诗鉴赏辞典》
以上书目和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词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