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洪州李别驾之任》

时间: 2024-09-19 21:29:40

南去秋江远,孤舟兴自多。

能将流水引,更入洞庭波。

夏口帆初上,浔阳雁正过。

知音在霄汉,佐郡岂蹉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洪州李别驾之任
作者: 郎士元 〔唐代〕

南去秋江远,
孤舟兴自多。
能将流水引,
更入洞庭波。
夏口帆初上,
浔阳雁正过。
知音在霄汉,
佐郡岂蹉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送别友人李别驾赴洪州任职的情感。诗人描绘了秋天的江河景色,孤舟在远方行驶,心中感慨万千。诗中提到,能够引导流水,正如友人将要奔赴更广阔的天地。夏口的帆船刚刚启航,浔阳的雁群正好飞过。诗人感叹,能够与知音相知于天涯,辅佐地方事务又何必迟疑耽搁呢?

注释:

  • 南去:指向南方去,暗示李别驾的去处。
  • 秋江:秋天的江水,象征着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思念。
  • 孤舟:孤独的小舟,表达了离别的孤独感和行旅的艰辛。
  •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旅途。
  • 洞庭波:指洞庭湖的波澜,暗示着远大的志向和希望。
  • 夏口:夏口是长江的一处地方,帆船刚起航,表示新的开始。
  • 浔阳:指浔阳江,雁群飞过,象征着秋季的到来与离别的情景。
  • 知音:志同道合的朋友,此处强调友情的重要性。

典故解析:

  • 洞庭波:洞庭湖是中国四大湖泊之一,水波浩渺,象征着广阔的前途和理想。
  • 浔阳雁:指秋天南飞的大雁,象征着迁移和离别,传达出诗人的思乡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郎士元,唐代诗人,生活于盛唐时期。他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语言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李别驾即将赴洪州任职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江水、孤舟、雁阵等自然景象,表达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幅送别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开头“南去秋江远”,以“秋江”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孤舟在江面上,似乎在象征着李别驾即将踏上的人生旅途,诗人对此充满了感慨。接着,诗人通过“能将流水引,更入洞庭波”,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暗示他将会在新的环境中开创出一番事业。

“夏口帆初上,浔阳雁正过”一句,描绘了送别时的时令与景象,夏口的帆船刚起航,与浔阳的雁群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动态画面,增强了离别的气氛。最后两句“知音在霄汉,佐郡岂蹉跎”,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契合与友谊的珍贵,强调了对未来的期待与信心,令整首诗在离别的伤感中透出一丝希望与积极的向上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南去秋江远:描绘李别驾南行的远景,暗示他即将远离故土。
  2. 孤舟兴自多:孤舟在秋江上,诗人感慨自己的兴致与情感,暗含孤独。
  3. 能将流水引:流动的水象征着时间与生命的前行,表达对友人前程的祝福。
  4. 更入洞庭波:希望李别驾能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施展才华。
  5. 夏口帆初上:夏口的船起航,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6. 浔阳雁正过:秋天的雁阵飞过,传达了离别的时节及情感。
  7. 知音在霄汉:赞美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知,强调友情的重要性。
  8. 佐郡岂蹉跎:表达对未来的信心,认为助手的作用不可或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江水比作人生旅途,体现人生的无常与流动。
  • 对仗:如“夏口帆初上,浔阳雁正过”,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运用“孤舟”、“秋江”、“雁阵”等意象,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未来的期许,表现出诗人对离别的伤感与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展现了深厚的友情与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孤舟:象征孤独与旅途,暗示离别的情感。
  2. 秋江: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3. 洞庭波:象征广阔的前途与理想。
  4. 雁群:象征秋天的到来与离别的情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孤舟”象征什么?

    • A. 快乐
    • B. 孤独
    • C. 丰收
    • D. 繁荣
  2. “知音在霄汉”中“知音”指的是什么?

    • A. 朋友
    • B. 家人
    • C. 爱人
    • D. 同事
  3. 诗中提到的“浔阳雁”在何时飞过?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答案:

  1. B. 孤独
  2. A. 朋友
  3. C. 秋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李白〕:同样表达送别之情。
  • 《早发白帝城》 〔李白〕:描写早晨出发的情景,表现离别的心情。

诗词对比:

  • 《送友人》与《送洪州李别驾之任》均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前者更侧重于友谊的珍贵,后者则更强调对未来的期待与祝福。两首诗都充分体现了唐代诗歌中对情感与自然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唐诗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