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来江涨波浑。没沙痕。淹过竹桥莎径到柴门。孤烟起。千树里。几家村。牛背一声长笛报黄昏。
白话文翻译:
雨水来临,江水上涨,波涛汹涌,沙滩的痕迹完全被淹没。水淹过竹桥,草径延伸到柴门。孤烟袅袅升起,千树之间,隐约可见几家村落。牛背上传来一声悠长的笛音,宣告着黄昏的来临。
注释:
- 江涨波浑:江水上涨,波涛变得混浊。
- 没沙痕:沙滩的痕迹被水淹没了。
- 淹过竹桥莎径到柴门:水淹没了竹桥,草径也延伸到柴门。
- 孤烟起:孤独的烟雾升起,描绘出一种宁静的场景。
- 千树里:在千树之中。
- 几家村:几户人家组成的小村落。
- 牛背一声长笛:牛背上吹来的悠长笛声,象征着农忙结束,黄昏来临。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牛背”和“长笛”结合农田生活的意象,表现出一种田园生活的宁静与恬淡,反映出农民生活的真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惭庵,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擅长诗词,尤其以五言律诗著称。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明朝的政治舞台上活跃,因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其诗风豪放,情感细腻,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乌夜啼·梅雨》创作于明代的梅雨季节,正是江南地区雨水连绵的时期。此时,杨慎在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的变化与农业的节奏,结合个人的心境,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与思考。
诗歌鉴赏:
杨慎的《乌夜啼·梅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梅雨季节的江南景象,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情感。整首诗通过雨水、江水、竹桥、村庄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田园画面。在梅雨的笼罩下,江水汹涌,沙痕无存,给人一种自然界无常的感受。诗中的“孤烟起”更是透露出一种孤寂与思索,似乎是在感慨时光流逝与人事无常。最后,牛背上的长笛声,既是一种生活的象征,也带有一丝离别之感,仿佛是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生活与自然。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展现了杨慎作为诗人的深厚功底与对生活的敏锐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雨来江涨波浑:描绘了梅雨季节的到来,江水因雨水上涨,波涛变得混浊,表现出自然的力量。
- 没沙痕:强调水的上涨将沙滩的痕迹完全淹没,暗示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
- 淹过竹桥莎径到柴门:生动描绘了水淹没竹桥,草径延伸到柴门的情景,展示出一幅宁静的乡村图景。
- 孤烟起:孤烟的升起增添了一种孤寂与静谧,仿佛在反映诗人内心的情感。
- 千树里:以“千树”形容丰富的自然景象,体现出江南的生机与美丽。
- 几家村:几家村落的描绘,增添了生活的气息,展现出农田与村庄的和谐美。
- 牛背一声长笛报黄昏:牛背上的长笛声象征着农忙结束,黄昏的来临,传达出一种归属感与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牛背一声长笛”将牛与长笛结合,生动体现农村生活。
- 拟人:孤烟的升起赋予了烟雾以生命,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句式对仗,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江南田园生活的热爱与思考,通过描绘梅雨季节的自然景象,展现了宁静、和谐的生活画面,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生活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水:象征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滋养。
- 江水:反映江南特有的水乡特点,象征流动的时间与生命。
- 竹桥:代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 孤烟:象征思念与孤独,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长笛:代表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江涨波浑”的意思是: A. 江水上涨,波涛汹涌
B. 江水清澈,波光粼粼
C. 江水平静,波澜不惊 -
“孤烟起”这句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孤寂
C. 忧愁 -
诗中牛背上的“长笛”象征着什么? A. 欢乐
B. 离别与思念
C. 争斗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津》相比,杨慎的《乌夜啼·梅雨》更侧重于描绘乡村生活的细腻与自然景象,而李白的作品则多体现了对人生与理想的追求。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前者宁静细腻,后者豪放直率。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集》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 《杨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