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己亥杂诗 其一一六
中年才子耽丝竹,
俭岁高人厌薜萝。
两种情怀俱可谅,
阳秋贬笔未宜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中年才子沉迷于音乐与文学,生活俭朴却对繁华的事物感到厌倦。虽然这两种情感都可以理解,但在这阳秋时节,却不宜多写贬低之词。
注释:
- 才子:指有才华的人,通常指文人。
- 丝竹:指弦乐器和管乐器,象征音乐。
- 薜萝:一种蔓生植物,象征繁华或复杂的事物。
- 情怀:情感和志向。
- 阳秋:指秋天的阳光,代表成熟和收获的季节。
- 贬笔:贬低的笔触,指批评的文字。
典故解析:
- 丝竹:在古代诗词中,丝竹常被用来形容音乐和文人的生活情趣,表现出对高雅艺术的追求。
- 薜萝:在古代文学中,薜萝常常与繁华、复杂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暗示对这种生活的厌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舜华,号洵斋,清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以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而著称,风格独特,富有个性。
创作背景:
《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1840年左右创作的一组诗,反映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个人处境的感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清朝面临内外困局,龚自珍的作品常常带有批判精神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诗中提到的“中年才子”与“高人”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沉迷于音乐与文学,后者则表现出对繁华生活的厌倦。这样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同时也反映出一种时代的无奈与思考。
“阳秋贬笔未宜多”不仅是对写作的自我反省,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隐喻。阳秋象征着成熟与收获,此时写贬低的文字似乎不合时宜,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风气的思考。这种对比与反思,使得整首诗在平淡之中透露出深邃的哲理,引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中年才子耽丝竹:中年时代的才子沉迷于音乐与文艺,表现出对艺术的热爱。
- 俭岁高人厌薜萝:生活节俭的高人却对繁华的事物感到厌倦,表现出对物质生活的反感。
- 两种情怀俱可谅:这两种情感都是可以理解的,突显了人性的复杂性。
- 阳秋贬笔未宜多:在这个成熟的季节,不应过多地写下批评之词,反映出对时局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比:中年才子与高人之间的对比,突出了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
- 象征:丝竹象征美好的艺术生活,薜萝象征复杂的社会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人性的复杂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社会的繁华与复杂时,应保持一份清醒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丝竹:象征高雅艺术与文化追求。
- 薜萝:象征繁华与复杂的社会生活。
- 阳秋:象征成熟和收获的季节,隐喻人生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才子”指的是哪一类人? A. 有才华的人
B. 贫穷的人
C. 运动员
D. 商人 -
“阳秋贬笔未宜多”这句话的意思是:
A. 应该多写贬低的文字
B. 不宜在秋天写作
C. 在阳光明媚的秋天不应多写批评
D. 秋天是写作的最佳时节 -
诗中“丝竹”象征什么?
A. 粗糙的生活
B. 高雅的艺术与文化
C. 繁华的城市
D. 自然的风景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更加内省,反映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而李白则是通过豪放的饮酒来表现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两首诗都展示了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前者更偏向于批判与反思,后者则是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龚自珍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