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紫骝马
作者: 于慎行 〔明代〕
宝马蹀皋兰,红尘扑绣鞍。
追风珠汗落,踏雪玉蹄寒。
北地春方涩,长城冻未乾。
一鸣思报主,不取按图看。
白话文翻译:
这匹骏马在美丽的草地上奔跑,红尘中飞扬的尘土扑打着华丽的鞍上。它在追逐风的过程中,汗水如珠子般落下,踏在雪地上的蹄子感到寒冷。北方的春天刚刚开始,长城上的冰雪尚未融化。一声嘶鸣让我想起了我的主人,这匹马不需要看图纸就能明白主人的心意。
注释:
字词注释:
- 宝马:指优秀的马匹,通常用来形容骏马。
- 蹀皋兰:蹀是行走的样子,皋兰是美丽的草地,形容马在草地上奔跑。
- 红尘:尘世,喻指繁华的世俗生活。
- 绣鞍:精美的马鞍,象征富贵和荣耀。
- 珠汗:汗水像珍珠一样,形容马匹奔跑时所流的汗水。
- 踏雪玉蹄:马蹄踏在雪地上,形容马的高贵和优雅。
- 北地:北方地区。
- 春方涩:春天刚开始,万物尚未复苏。
- 长城冻未乾:长城上的冰雪尚未融化,象征寒冷和艰难。
- 一鸣思报主:一声嘶鸣让马想起它的主人,表现马的忠诚。
- 不取按图看:不需要依赖图纸,而是凭感觉和本能行动。
典故解析:
- 宝马:古代对名马的称呼,象征着地位和权力。
- 长城:象征着防御与坚韧,代表北方的寒冷与严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慎行是明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展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和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于慎行的游历中创作,体现了他对马的热爱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在当时,马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诗中透出对马的赞美和对主人的忠诚。
诗歌鉴赏:
《紫骝马》是一首充满生动形象的古诗,通过对一匹骏马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动物的热爱。诗的开头以“宝马蹀皋兰”引入,描绘了马在草地上奔跑的生动场景,给人一种自由奔放的感觉。接着,通过“红尘扑绣鞍”,诗人展示了马匹在尘世中的荣耀与地位,仿佛这匹马不仅是一个动物,更是一个有着灵性的存在。
诗中“追风珠汗落”生动地刻画了马在奔跑时的状态,汗水如珠子的形象让人感受到马的力量与活力。而“踏雪玉蹄寒”则将画面转向寒冷的北方,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马在逆境中依然顽强的精神。
后半部分的“北地春方涩,长城冻未乾”,引入了季节的变化与地理的寒冷,映衬出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体现了生存的艰难。同时,“一鸣思报主”表达了马对主人的忠诚,显示了人与马之间深厚的情感。最后一句“不取按图看”则隐含着一种对信念的坚持,强调了马的直觉与智慧。
整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马的赞美、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忠诚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宝马蹀皋兰:生动描绘一匹优美的马在草地上奔跑的景象,表现马的骏逸。
- 红尘扑绣鞍:马在尘世中驰骋,华丽的鞍子被尘土覆盖,象征着世俗的荣耀与浮华。
- 追风珠汗落:马快速奔跑,汗水如珠子般滴落,形象地传达出奔跑的情景。
- 踏雪玉蹄寒:马蹄踏在寒冷的雪地上,展现出马的优雅和环境的严酷。
- 北地春方涩:北方的春天刚刚开始,万物复苏的过程缓慢,暗示着生存的艰辛。
- 长城冻未乾:长城上尚且冰冻,象征着冷冽和不屈。
- 一鸣思报主:马的一声嘶鸣让它想起主人,表现出忠诚情感的深厚。
- 不取按图看:马凭借自己的感知与本能行动,不依赖外在的指导,表明一种独立与智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汗水比作珠子,增强了视觉效果。
- 拟人:表现马的情感和思维,表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联系。
- 对仗:如“北地春方涩,长城冻未乾”,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骏马的奔跑与生存环境,表达了对自由、忠诚和生命力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感,传达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宝马:象征着高贵、力量与自由。
- 皋兰:美丽的草地,代表着自然的宁静与和谐美。
- 雪:象征寒冷与艰难,表现出环境的恶劣。
- 长城:象征着坚韧与防御,反映出历史的厚重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宝马”指的是: A. 一种花
B. 一匹优秀的马
C. 一种武器 -
“红尘扑绣鞍”中的“红尘”是什么意思? A. 红色的尘土
B. 繁华的世俗生活
C. 红红的花朵 -
诗中提到的“北地春方涩”表现了什么? A. 北方的春天刚开始,万物尚未复苏
B. 北方的春天非常美丽
C. 北方的春天已经很热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马诗二首》王维
诗词对比:
- 《马诗二首》:王维的马诗也表现了对马的赞美,但更多的是对马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展现了更深的哲理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