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前题。代景姜作》
时间: 2025-04-27 06:57: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前题。代景姜作
无恙湖山,那年曾记分离日。
换红移碧。风景从头忆。
尺幅传来,犹是销魂色。
天涯隔。峭寒同怯,休傍阑干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抒发了对往昔的怀念与思念,回忆起那年分离的情景。即使时光流逝,眼前的风景依旧能勾起心底的情感。即使远隔天涯,寒冷的气候也让我感到怕冷,不想在栏杆旁停留。
注释
- 无恙:没有遭受损害,安好。
- 湖山:指湖泊和山峦,暗示自然风景。
- 换红移碧:指秋天的枫叶变红,夏天的草木变绿,表示季节的变换。
- 尺幅传来:指小小的画幅或字条传递过来。
- 销魂色:色彩令人心醉神迷,形容景色的美丽。
- 天涯隔:形容距离遥远。
- 峭寒同怯:面对寒冷的天气也感到畏惧。
典故解析
本词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天涯隔”可以引申为许多古诗中常见的主题,即思念与距离的关系。古代文人常常在诗词中表达对远方亲友或爱人的思慕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邓瑜是清代的一位女性诗人,生于富裕家庭,早逝于年少。她的诗词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细腻,常常蕴含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作者对往昔情感的追忆,或许是对某个亲近之人的思念,表露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现状的无奈。
诗歌鉴赏
《点绛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开篇的“无恙湖山”暗示自然环境的美好,然而随着诗句的展开,逐渐转向了对离别的惆怅。诗中“换红移碧”描绘了四季变换的景象,既是自然的轮回,也是时间流逝的象征。通过“尺幅传来”,展现出一种信息的交流,似乎在诉说着诗人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但这种联系又被“天涯隔”所打断,表现了距离造成的隔阂与失落。
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在“峭寒同怯,休傍阑干立”中达到了高潮,寒冷的天气让人不禁想起孤独与思念,诗人更是不愿停留在独自的栏杆旁,流露出对陪伴的渴望和对离别的无奈。通过优美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邓瑜的这首词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思念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无恙湖山: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怀念。
- 那年曾记分离日:回忆起那次悲伤的离别。
- 换红移碧:说明季节的更替,暗示时间的流逝。
- 风景从头忆:即使风景依旧,也无法抚平内心的思念。
- 尺幅传来:小小的画幅传递着深情的往事。
- 犹是销魂色:美好的景色依旧让人心醉。
- 天涯隔:表达距离的遥远,不能相见。
- 峭寒同怯,休傍阑干立:在寒冷中感到孤独,不愿独自一人停留。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换红移碧”来描绘季节变化。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表现心境。
- 对仗:如“无恙湖山”与“峭寒同怯”形成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往昔的怀念与对离别的无奈,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因距离而产生的情感隔阂,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陪伴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山:象征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 红碧:代表着季节的变化,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尺幅:小小的画幅,象征着回忆的细腻和珍贵。
- 天涯:象征着距离的遥远与思念的深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无恙湖山”表达了什么?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人的思念
C. 对死亡的恐惧 -
“换红移碧”中的“红”和“碧”分别指代什么? A. 春夏
B. 秋冬
C. 秋夏 -
本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基调? A. 快乐
B. 思念与惆怅
C. 愤怒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邓瑜的《点绛唇》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在表达思念之情时,都使用了自然景象作为背景,但邓瑜更侧重于离别后的孤独感,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对幸福时光的追忆。两者均展现了深刻的情感,但情感的具体表达与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词曲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