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破浣溪沙》

时间: 2025-01-26 02:02:55

卅六鸳鸯梦作成。

水风吹过又斜曛。

笑指一湖春水碧,映罗裙。

替数华年排雁柱,学梳轻鬓薄蝉云。

新识春愁浑却似,月三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卅六鸳鸯梦作成。水风吹过又斜曛。
笑指一湖春水碧,映罗裙。
替数华年排雁柱,学梳轻鬓薄蝉云。
新识春愁浑却似,月三分。

白话文翻译:

梦中我与卅六对鸳鸯相聚,水边的微风吹来,阳光斜斜地洒下。
我微笑着指向那一湖碧绿的春水,映照着我的罗裙。
我替自己数着华年,就像排成一行的雁,试着梳理那轻薄的头发,似蝉翼般轻盈。
如今才明白春天的愁苦,真像那一轮明月,只有三分之一的圆满。

注释:

  • 卅六:指三十六,也可理解为众多,暗示多对鸳鸯。
  • :指夕阳西下,天色渐暗。
  • 罗裙:指轻薄的裙子,象征女性的柔美。
  • 华年:美好的年华,时光流逝的意思。
  • 雁柱:像大雁一样排列成行。
  • 薄蝉云:形容轻薄的发型,像蝉的翅膀一样轻盈。
  • 春愁:春天的忧愁,常用来形容离别或无奈的感情。
  • 月三分:指明月的三分之一,象征美好的事物不完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延介(约1640-约1710),清代诗人,字元直,号石斋,晚号天隐居士,擅长诗词,尤其以词闻名。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风格优雅,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摊破浣溪沙》创作于清代,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文人多借诗词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生活的思考。诗中描绘的春日景象与个人情感交织,反映出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摊破浣溪沙》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词作,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抒发了对美好时光的缅怀和对生活的感慨。开头的“卅六鸳鸯梦作成”便让人感受到一种甜美的梦境,鸳鸯象征着理想中的爱情与和谐,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渴望与憧憬。接着“水风吹过又斜曛”,描绘了自然界的动感,水面微波荡漾,夕阳的光辉洒落,营造出一种温柔而又惆怅的氛围。

接下来的“笑指一湖春水碧,映罗裙”中,诗人将目光投向了一湖碧水,水中的倒影与裙子相映成趣,展现出一种优雅的美感,也暗示着诗人对春天的热爱。随后“替数华年排雁柱”,诗人用“华年”来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似乎在感叹时光流逝的无情。最后一句“新识春愁浑却似,月三分”,用月亮的形象表达了对春愁的感悟,月亮的残缺象征着生活中的不完美与遗憾。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爱情以及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词中蕴含的淡淡愁绪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使得这首词充满了哲理与情感的交融,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卅六鸳鸯梦作成:描绘了梦境中与理想伴侣的相聚,暗示了内心的渴望。
  2. 水风吹过又斜曛:展现了春日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又柔和的氛围。
  3. 笑指一湖春水碧,映罗裙:强调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欣赏与自我的愉悦。
  4. 替数华年排雁柱:通过排雁比喻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对过去青春的怀念。
  5. 学梳轻鬓薄蝉云:形容轻盈的发型,表现出女性的娇美和轻松。
  6. 新识春愁浑却似,月三分:用月亮的缺失比喻内心的忧愁,传达出对生活的不满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的三分比喻为人生的缺憾,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 拟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使得景象更富有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传达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鸳鸯:象征爱情与和谐,代表着理想中的伴侣。
  • 春水:象征生机与希望,体现了春天的美好。
  • 罗裙:象征女性的柔美,代表着青春与美丽。
  • :象征思念与愁苦,暗示着人生的遗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卅六鸳鸯”象征什么?

    • A. 友谊
    • B. 爱情
    • C. 事业
    • D. 家庭
  2. “水风吹过又斜曛”中的“曛”指的是?

    • A. 早晨
    • B. 正午
    • C. 下午
    • D. 傍晚
  3. 整首词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快乐
    • B. 愁苦
    • C. 愤怒
    • D. 平静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绘了内心的情感与对美好时光的回忆,但更偏重于个人的孤独与愁苦。
  • 苏轼《水调歌头》:通过对月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与戴延介的作品在情感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清代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戴延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