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荔子十绝》
开国何其忝,笺天未必俞。
缴还三百户,换赐一千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开国之事让人感到荣幸,但也并不一定得到上天的认可。为了获得更多的荔枝树,我付出了三百户人家的代价,换来了赐予的一千株荔枝树。
注释:
- 开国: 指建立国家或政权的过程。
- 何其忝: 何其:多么,忝:惭愧、羞愧,指对国家的开创感到惭愧。
- 笺天未必俞: 笺天:上天的旨意,俞:同意、认可,意指上天未必会同意。
- 缴还: 交还、付出。
- 三百户: 指代三百户人家的利益或牺牲。
- 换赐: 用代价换取赐予。
典故解析:
此诗涉及了古代帝王开国的艰辛及其对上天的感慨,反映了古人对于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提到的荔子树象征着美好与富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宋代著名诗人,以豪放、清新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人生哲理,尤其擅长五言、七言律诗和绝句。他的诗风受到李白、杜甫等人的影响,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
创作背景:
《采荔子十绝》创作于南宋时期,正是国家动荡、社会变迁的时代。诗人或许在此时对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感到忧虑,同时也渴望美好与富饶,表达了对国运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国之事的复杂感情。开国是一种荣耀,但同时也伴随着责任和惭愧。诗人在表达对国家的感慨时,提到“上天未必俞”,这句话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天命的思考,也暗示了对于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以“缴还三百户,换赐一千株”作为结尾,进一步强调了为了国家的利益,个人所付出的代价。这种对比使得诗歌在情感上更加深刻,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与对个人命运的思索。全诗在结构上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社会现实的细腻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开国何其忝: 作者以自谦的语气表达了对开国之事的惭愧。
- 笺天未必俞: 反映出对上天意愿的怀疑,抒发了对命运的不安。
- 缴还三百户: 通过付出三百户人家的利益,表现出开国的艰辛。
- 换赐一千株: 最后用得到一千株荔枝树来对比,展现开国的巨大代价。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句结构工整,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 用荔枝树隐喻美好未来,表达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了开国的艰辛与对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责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荔子树: 象征富饶与美好,代表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 三百户: 代表牺牲,表达为了国家利益所付出的代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开国”指的是什么?
A. 建立国家
B. 采荔子
C. 个人荣誉
答案: A -
“缴还三百户”中的“三百户”象征着什么?
A. 丰富的资源
B. 牺牲与代价
C. 美好的未来
答案: B -
“笺天未必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对命运的无奈
B. 对未来的希望
C. 对国家的骄傲
答案: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 《登高》与《采荔子十绝》都表现了对国家、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但《登高》更多地表现了对时局的无奈与悲哀,而《采荔子十绝》则带有更多的责任感与希望,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