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太渊二首》

时间: 2025-01-27 04:11:34

声称籍甚自髫年,圣处闻之于膝边。

庙瑟久无人续响,国棋谁与子分先。

书经秦火讹难读,钵至曹溪靳不传。

功行满时笙鹤下,未应山泽著臞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声称籍甚自髫年,圣处闻之于膝边。
庙瑟久无人续响,国棋谁与子分先。
书经秦火讹难读,钵至曹溪靳不传。
功行满时笙鹤下,未应山泽著臞仙。

白话文翻译:

从小就听说你的名声,圣贤之处在我耳边回响。
庙宇中的瑟琴已久无人再弹,国家的棋局又有谁来与你争先?
《书经》在秦火中被误读,曹溪的钵盂也未能传承。
当功德圆满时,仙鹤便会降下,但山泽间的隐士却并未成名。

注释:

字词注释:

  1. :名声、声誉。
  2. 髫年:幼年、童年。
  3. 庙瑟:庙中用来祭祀的瑟。
  4. 国棋:指国家的棋局,象征权力和斗争。
  5. 书经:古代经典《尚书》。
  6. 秦火: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
  7. :佛教用具,象征佛法的传播。
  8. 笙鹤:笙是一种乐器,鹤常用来象征长寿或高洁的品格。
  9. 臞仙:指瘦弱的仙人,象征隐士或道士。

典故解析:

  • 秦火:源自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事件,意在表达文化的毁灭与传承的艰难。
  • 曹溪:指的是曹溪的慧能,代表禅宗的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士衡,号梦窗,南宋时期的诗人,以词作见长,风格多样,受到王国维的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时值动荡,士人对传统文化的失落与传承产生深刻的反思,刘克庄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忧虑和对圣贤的追慕。

诗歌鉴赏:

《和林太渊二首》通过对古代文化与当代现状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智慧的追寻与对现实的无奈。开篇提到自己从小听闻的名声,体现了对圣贤的崇敬与向往;而“庙瑟久无人续响”则揭示了文化的衰落与传承的断裂。再来看国家的棋局,暗示了政治斗争中的孤独与无奈。接着提到的《书经》被焚毁,钵盂未能传承,更是对文化传统的哀叹。最后,诗人以“功行满时笙鹤下”寄托了对理想隐士生活的渴望,但却又感叹山泽间的隐士未能成名,这种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声称籍甚自髫年:自幼听闻你名声在外,称誉极高。
  • 圣处闻之于膝边:在圣贤的教导下耳闻目睹,感受其智慧。
  • 庙瑟久无人续响:庙中的乐器久无人弹奏,象征传统文化的荒废。
  • 国棋谁与子分先:国家的博弈中,谁能与你争先,表达对权力斗争的无奈。
  • 书经秦火讹难读:经典著作因战乱而难以阅读,文化的传承受到威胁。
  • 钵至曹溪靳不传:佛教文化的精髓未能流传,反映出宗教与文化的衰退。
  • 功行满时笙鹤下:当功德圆满时,理想的生活将会降临。
  • 未应山泽著臞仙:然而山水之间的隐士却未能获得名声,表现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修辞手法:

  • 对仗:运用工整的对仗手法增强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国棋”象征权力斗争,隐喻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 拟人:如“庙瑟久无人续响”,使得文化传承具有人情味。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惋惜与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困惑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庙瑟:文化与宗教的象征。
  2. 国棋:权力与斗争的象征。
  3. 书经:文化传承的象征。
  4. :佛法的传播与传承。
  5. 笙鹤:理想生活与长寿的象征。
  6. 臞仙:隐士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庙瑟”象征什么?
    A. 政治斗争
    B. 文化的荒废
    C. 自然的美丽
    D. 宗教信仰

  2. “书经秦火讹难读”中的“秦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A. 战国时期
    B. 秦始皇焚书坑儒
    C. 唐朝灭亡
    D. 明清之际

  3.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赞美自然
    B.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追求
    C. 对战争的控诉
    D. 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送杜少府之任蜀》王勃

诗词对比:
比较刘克庄的诗作与白居易的《琵琶行》,虽然主题都涉及对音乐与文化的热爱,但刘克庄更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反思,而白居易则更注重情感的抒发与人生的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选》
  2. 《中国古典文学史》
  3. 《刘克庄文集》
  4.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