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方叔游法轮寺三首》

时间: 2025-01-27 04:43:26

境静约心兵,无由起妄情。

拟将笙笛耳,同听夜泉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方叔游法轮寺三首 姜特立 〔宋代〕 境静约心兵,无由起妄情。 拟将笙笛耳,同听夜泉声。

白话文翻译:

在这宁静的环境中,我约束内心的纷扰,无法让虚妄的情感升起。 我打算用笙笛的声音,与夜间的泉水声一同聆听。

注释:

  • 境静:指环境宁静。
  • 约心兵:约束内心的纷扰。
  • 无由:无法。
  • 妄情:虚妄的情感。
  • 拟:打算。
  • 笙笛:古代的乐器。
  • 夜泉声:夜晚泉水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字士廉,宋代诗人,其诗多写景抒情,风格清新自然。此诗可能是作者在游历法轮寺时,感受到寺庙的宁静与自然的美景,因而有所感发。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姜特立在游历法轮寺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宁静环境的向往和对内心纷扰的克制。通过与自然的和谐共鸣,诗人寻求心灵的平静。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宁静环境中的心境。首句“境静约心兵”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内心纷扰的克制,而“无由起妄情”则进一步强调了在宁静环境中,虚妄的情感无法升起。后两句“拟将笙笛耳,同听夜泉声”则通过音乐与自然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和谐与宁静的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境静约心兵”:诗人通过“境静”二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环境,而“约心兵”则是对内心纷扰的克制,形成了一种内外相应的和谐状态。
  • 次句“无由起妄情”:在这样宁静的环境中,诗人感到虚妄的情感无法升起,表达了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 后两句“拟将笙笛耳,同听夜泉声”:诗人打算用笙笛的声音与夜间的泉水声一同聆听,这是一种对自然和谐的向往,也是对心灵宁静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境静”与“心兵”,“笙笛耳”与“夜泉声”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拟人:“约心兵”中的“约”字,将内心纷扰拟人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控制。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诗人通过描绘宁静的环境和对内心纷扰的克制,表达了对心灵平静的向往,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

意象分析:

  • 境静:象征着宁静的环境,是诗人内心平静的依托。
  • 心兵:象征内心的纷扰,是诗人需要克制和约束的对象。
  • 笙笛耳:象征音乐,是诗人寻求心灵宁静的媒介。
  • 夜泉声:象征自然的声音,是诗人追求和谐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境静约心兵”中的“约”字是什么意思? A. 约束 B. 邀请 C. 大约
  2. 诗中提到的“笙笛耳”是指什么? A. 乐器 B. 耳朵 C. 听觉
  3. 诗的最后一句“同听夜泉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A. 独处 B. 和谐 C. 旅行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环境的向往。
  • 苏轼的《赤壁赋》:虽然题材不同,但同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姜特立的这首诗都描绘了宁静的自然环境,但王维的诗更多地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感,而姜特立的诗则更侧重于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姜特立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提供了对古典诗歌的深入分析,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