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唐伯宪二首 姜特立 〔宋代〕
倦翼投深樾,惊鳞忆故川。 渊明松有迳,杨恽豆宜田。 穷达安微分,行藏愧昔贤。 此心谁尽了,达此固怡然。
白话文翻译:
疲惫的鸟儿飞入深深的树荫,受惊的鱼儿怀念旧时的河流。 像陶渊明那样,松树下有条小径,像杨恽那样,豆子适合在田里生长。 无论贫穷还是显达,都安于微小的命运,行事和隐退都愧对过去的贤人。 这样的心情谁能完全理解呢?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自然会感到愉悦。
注释:
- 倦翼:疲惫的鸟儿。
- 深樾:深深的树荫。
- 惊鳞:受惊的鱼。
- 故川:旧时的河流。
- 渊明:陶渊明,东晋诗人,以隐逸著称。
- 松有迳:松树下有条小径,象征隐逸生活。
- 杨恽:西汉文学家,以田园生活著称。
- 豆宜田:豆子适合在田里生长,象征田园生活。
- 穷达:贫穷和显达。
- 微分:微小的命运。
- 行藏:行事和隐退。
- 昔贤:过去的贤人。
- 此心谁尽了:这样的心情谁能完全理解。
- 达此固怡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自然会感到愉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看出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感慨人生际遇,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经历了一些人生起伏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的表达。诗中通过对陶渊明和杨恽的提及,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疲惫的鸟儿和受惊的鱼儿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诗中提及陶渊明和杨恽,通过对他们的生活状态的描述,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无论贫穷还是显达,都安于微小的命运,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自然会感到愉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倦翼投深樾,惊鳞忆故川。
- 倦翼:疲惫的鸟儿。
- 深樾:深深的树荫。
- 惊鳞:受惊的鱼。
- 故川:旧时的河流。
- 解析:疲惫的鸟儿飞入深深的树荫,受惊的鱼儿怀念旧时的河流。这两句通过对鸟儿和鱼儿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
渊明松有迳,杨恽豆宜田。
- 渊明:陶渊明,东晋诗人,以隐逸著称。
- 松有迳:松树下有条小径,象征隐逸生活。
- 杨恽:西汉文学家,以田园生活著称。
- 豆宜田:豆子适合在田里生长,象征田园生活。
- 解析:像陶渊明那样,松树下有条小径,像杨恽那样,豆子适合在田里生长。这两句通过对陶渊明和杨恽的提及,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
穷达安微分,行藏愧昔贤。
- 穷达:贫穷和显达。
- 微分:微小的命运。
- 行藏:行事和隐退。
- 昔贤:过去的贤人。
- 解析:无论贫穷还是显达,都安于微小的命运,行事和隐退都愧对过去的贤人。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无论贫穷还是显达,都安于微小的命运,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自然会感到愉悦。
-
此心谁尽了,达此固怡然。
- 此心谁尽了:这样的心情谁能完全理解。
- 达此固怡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自然会感到愉悦。
- 解析:这样的心情谁能完全理解呢?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自然会感到愉悦。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无论贫穷还是显达,都安于微小的命运,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自然会感到愉悦。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将疲惫的鸟儿和受惊的鱼儿比喻为作者自己,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 拟人:通过对鸟儿和鱼儿的描绘,赋予它们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倦翼投深樾,惊鳞忆故川”,“渊明松有迳,杨恽豆宜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通过对疲惫的鸟儿和受惊的鱼儿的描绘,以及对陶渊明和杨恽的提及,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无论贫穷还是显达,都安于微小的命运,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自然会感到愉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倦翼:疲惫的鸟儿,象征作者自己。
- 深樾:深深的树荫,象征隐逸生活。
- 惊鳞:受惊的鱼,象征作者自己。
- 故川:旧时的河流,象征过去的时光。
- 渊明松有迳:陶渊明,东晋诗人,以隐逸著称,松树下有条小径,象征隐逸生活。
- 杨恽豆宜田:杨恽,西汉文学家,以田园生活著称,豆子适合在田里生长,象征田园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倦翼”指的是什么? A. 疲惫的鸟儿 B. 受惊的鱼 C. 深深的树荫 D. 旧时的河流
-
诗中的“渊明松有迳”指的是什么? A. 陶渊明的隐逸生活 B. 杨恽的田园生活 C. 疲惫的鸟儿 D. 受惊的鱼
-
诗中的“穷达安微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态度? A. 对贫穷和显达的无奈 B. 对贫穷和显达的安然接受 C. 对贫穷和显达的厌恶 D. 对贫穷和显达的渴望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 杨恽的《报孙会宗书》: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姜特立的《和唐伯宪二首》: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但陶渊明的诗更加直接和具体,而姜特立的诗则更加含蓄和抽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陶渊明集》:收录了陶渊明的诗作,可以帮助理解陶渊明的隐逸生活。
- 《杨恽集》:收录了杨恽的诗作,可以帮助理解杨恽的田园生活。
- 《宋诗选》:收录了宋代诗人的诗作,可以帮助理解宋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