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裕约之圆通旧隐》

时间: 2025-01-26 07:01:33

匡庐最佳处,石耳两峰齐。

寺有圆通阁,亭馀苏子题。

万壑飞霞满,千松积翠迷。

愿结莲花社,从师过虎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裕约之圆通旧隐
郭奎 〔明代〕

匡庐最佳处,石耳两峰齐。
寺有圆通阁,亭馀苏子题。
万壑飞霞满,千松积翠迷。
愿结莲花社,从师过虎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匡庐的美景,特别是两座如耳的山峰相对而立。寺庙里有一个叫圆通阁的地方,亭子旁边留下了苏轼的题词。山谷间飞扬着霞光,千松环绕,宛如迷雾一般。我愿意与师父结成莲花社,沿着虎溪一起游玩。

注释

  1. 匡庐:指匡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是著名的风景区。
  2. 石耳:山的形状像耳朵,这里指两座山峰。
  3. 圆通阁:寺庙中的一处建筑,名称表示通达圆满的意思。
  4. 亭馀苏子题:苏子指苏轼,表明他在此题词,增添了文化气息。
  5. 万壑飞霞:形容山谷中云霞的美丽景象。
  6. 千松积翠:形容松树繁茂,绿意盎然。
  7. 莲花社:指一种宗教团体或友好社交的聚会。
  8. 虎溪:指虎溪河,可能是诗人游览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郭奎,明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郭奎游览匡庐山时,受自然景观的启发,表达对景色的赞美和对友人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匡庐的山水美景为背景,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情感。首联“匡庐最佳处,石耳两峰齐”,通过对山峰的描写,构建出雄伟的自然景观,展现出诗人对匡庐的赞美。而“寺有圆通阁,亭馀苏子题”则将历史文化融入自然之中,苏轼作为文化名人的题词,使得这片景致更具历史厚度。

接下来的“万壑飞霞满,千松积翠迷”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出山谷中的霞光和松树,营造出一个梦幻般的环境,令人心生向往。最后一句“愿结莲花社,从师过虎溪”表明诗人渴望与师友共游的愿望,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寄托。

整首诗以清丽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美与人文情感的交融,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匡庐最佳处,石耳两峰齐。":描绘了匡庐的壮丽景观,两座山峰的形状引人注目。
  2. "寺有圆通阁,亭馀苏子题。":提到寺庙中的圆通阁及苏轼的题词,增加了文化的深度。
  3. "万壑飞霞满,千松积翠迷。":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自然的色彩与层次。
  4. "愿结莲花社,从师过虎溪。":表达了与师友共游的愿望,传递出对友谊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石耳”比喻山峰的形状。
  • 对仗:如“万壑飞霞满,千松积翠迷”展现出音韵的和谐。
  • 意象:如“莲花社”象征着纯洁与友谊。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以及对友谊的珍视,体现了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匡庐:象征自然的壮丽与灵秀。
  2. 石耳:象征自然的奇特与和谐。
  3. 圆通阁:象征文化的深厚与传承。
  4. 莲花社:象征友谊与纯洁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石耳”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动物
    • B. 山峰的形状
    • C. 一种植物
  2. “愿结莲花社”的意思是?

    • A. 希望与师友一起游玩
    • B. 参加一个社团
    • C. 种植莲花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比较郭奎的《题裕约之圆通旧隐》和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山水之美,但郭奎更注重人与自然的交融,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的孤寂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