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曹光道风拔三桧》

时间: 2025-01-23 22:57:01

飘风西北至,树苦万繂牵。

君家三古桧,繁根龙蛇缠。

其固谓不拔,朱栏拥青塼。

今同秀林木,摧倒谁复怜。

安得百力士,扶持尚可全。

慎勿伐作薪,岂无庭燎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曹光道风拔三桧
梅尧臣

飘风西北至,树苦万繂牵。
君家三古桧,繁根龙蛇缠。
其固谓不拔,朱栏拥青塼。
今同秀林木,摧倒谁复怜。
安得百力士,扶持尚可全。
慎勿伐作薪,岂无庭燎然。

白话文翻译:

狂风从西北吹来,树木因它而痛苦不堪。
你家那三棵古老的柏树,根部如龙蛇般缠绕。
它们本来是坚固不拔的,朱栏围绕着翠绿的土砖。
如今这些秀美的林木,遭到摧毁又有谁来怜惜?
怎么能指望百力士来扶持它们,尚且能保全?
小心不要砍伐作柴,难道不怕庭院的火焰烧起吗?

注释:

  • 飘风:指狂风,形容风势强劲。
  • 万繂:形容树木被风吹得摇动,受到牵引。
  • 三古桧:指三棵古老的柏树。
  • 繁根龙蛇缠:比喻根部缠绕,如龙蛇般复杂。
  • 朱栏:指朱红色的栏杆,表示围绕的保护。
  • 秀林木:指美丽的森林树木。
  • 百力士:比喻众多的力气,可能指人力。
  • 庭燎然:形容庭院里火焰燃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梅溪,宋代诗人,山水诗、咏物诗的代表之一。他的诗多取材于自然,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事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梅尧臣在朋友曹光道因风暴而损伤古树时所作,表达了对古树的怜惜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诗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狂风侵袭古老柏树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无奈与感慨。诗中运用生动的意象,如“树苦万繂牵”,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风的狂暴与树木的颤抖。接着,诗人提到“君家三古桧”,不仅是对友人的关心,更引发对古树命运的思考。诗中提到的“繁根龙蛇缠”,形象地描绘了树木的根系,显示出其顽强的生命力。

然而,诗人对古树的保护与眷恋在“今同秀林木,摧倒谁复怜”中达到了高潮,表达了对美好事物被摧毁的无奈与悲痛。最后,诗人以“安得百力士”结束,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无力感,也提醒人们应珍惜自然,避免盲目砍伐。

整首诗情感深沉,字句之间流露出对自然的深切关怀,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飘风西北至:描绘狂风的到来,方向明确,营造出紧迫的气氛。
  2. 树苦万繂牵:树木因风的吹拂而痛苦,表现了自然的力量对生命的影响。
  3. 君家三古桧:直指友人家中的古树,情感更加亲切。
  4. 繁根龙蛇缠:生动的比喻,增强了古树的形象。
  5. 其固谓不拔:强调古树的坚韧,暗含对其脆弱的担忧。
  6. 朱栏拥青塼:描绘美丽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7. 今同秀林木:引出对其他树木命运的思考,表现出对自然美的珍惜。
  8. 摧倒谁复怜:表达对被摧毁之物的失望与悲哀。
  9. 安得百力士:感叹人力的无奈,显示出古树的脆弱。
  10. 慎勿伐作薪:告诫人们要保护自然,避免破坏。
  11. 岂无庭燎然:以火焰作为警示,象征着对自然的尊重和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根龙蛇缠”,形象生动。
  • 拟人:树木“苦”,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和韵律,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古树的描绘,传达出对自然的珍惜与保护意识。诗人以个人情感为基础,反映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对破坏的忧虑,警示人们要善待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狂风:象征着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
  • 古桧:代表了自然的历史与坚韧。
  • 龙蛇:象征生命力和复杂的生态关系。
  • 朱栏、青塼:表现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庭燎:象征着对自然的破坏后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君家三古桧”指的是: A. 三棵新树
    B. 三棵古老的柏树
    C. 三棵桃树
    D. 三棵松树

  2. “繁根龙蛇缠”中的“龙蛇”象征: A. 细长的形状
    B. 脆弱的生命
    C. 自然的力量
    D. 复杂的生态

  3. 诗人告诫人们“慎勿伐作薪”的原因是: A. 木材贵重
    B. 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C. 不想做工
    D. 怕火灾

答案: 1-B, 2-D,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美景,展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李白《庐山谣》:表达对山水美的向往和珍惜。

诗词对比:

  • 梅尧臣 vs 王维:两位诗人都关注自然,但梅尧臣更多地体现出对古树的忧虑,而王维则表现出对自然的陶醉与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鉴赏辞典》
  2. 《中国古代诗歌史》
  3. 《梅尧臣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