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逐人来》

时间: 2024-09-19 20:58:23

梧桐庭院。

湘帘高卷。

初更后、玉绳斜转。

桂华影满,徐自升天半。

映彻瑶阶冰殿。

堪叹。

迢遥两地,音书沈雁。

如今向、天涯独看。

坐移暗处,羞避姮娥面。

又见西楼那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明月逐人来
作者:汪东 〔清代〕

梧桐庭院。湘帘高卷。初更后玉绳斜转。
桂华影满,徐自升天半。映彻瑶阶冰殿。堪叹。
迢遥两地,音书沈雁。如今向天涯独看。
坐移暗处,羞避姮娥面。又见西楼那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秋夜,月光洒满梧桐庭院,湘帘高高卷起,夜色渐浓,玉绳般的月光斜斜地洒落。桂花的影子满地,月亮缓缓升起,映照着如冰殿般的瑶阶,令人感叹。遥远的两地,音信如同沉掉的雁,今天我独自望向天涯。坐在阴暗的地方,羞于见到嫦娥的面容,又看到西楼那边的情景。

注释:

  • 逐人:意为“追随人而来”。
  • 湘帘:指的是用湘妃竹制成的帘子。
  • 初更:指夜晚的初更时分。
  • 玉绳:形容月光的柔和与细腻。
  • 桂华:桂花的光影。
  • 瑶阶冰殿:比喻月光照耀下的美好场景。
  • 姮娥:月亮女神,象征美丽与孤独。
  • 沈雁:比喻音信的沉寂和遥远。

典故解析:

“姮娥”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传说她因服食灵药而飞升至月宫,象征着孤独和美丽。诗中提到的“沈雁”则与古诗中常用的意象相互呼应,象征着音信的无踪和思念的遥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东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以抒情、写景为主,风格清新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个人的情感经历有关,描绘了在月夜下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孤独感。

诗歌鉴赏:

《明月逐人来》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在月夜下的孤独与思念。开篇“梧桐庭院”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而“湘帘高卷”则暗示着内心的复杂情感。夜晚的初更时分,月光如玉绳般斜洒,营造出一种清冷的美感。

在描写桂花影满时,诗人似乎感受到了一种深邃的孤独。“迢遥两地,音书沈雁”一句,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音信不通的无奈。尤其是“如今向天涯独看”,显得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与孤寂之中。

最后,诗人以“坐移暗处,羞避姮娥面”一句结束,既展现了对嫦娥的敬仰,也流露出对月亮的羞涩与失落。这种情感的交织使整首诗在意象上形成了美丽而又忧伤的画面,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梧桐庭院:描绘了宁静的环境,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
  2. 湘帘高卷:帘子高高卷起,象征着对外界的封闭和内心的渴望。
  3. 初更后玉绳斜转:月光如玉般斜洒,营造出清冷的夜晚氛围。
  4. 桂华影满,徐自升天半:映衬出月光的明亮和时间的流逝。
  5. 映彻瑶阶冰殿:美好的景象,充满幻想和向往。
  6. 堪叹:表达诗人的感慨与无奈。
  7. 迢遥两地,音书沈雁:承载着思念的深沉,音信的渺茫。
  8. 如今向天涯独看:独自一人,思绪飘荡,显得孤寂。
  9. 坐移暗处,羞避姮娥面:对美的羞涩与对孤独的自省。
  10. 又见西楼那畔:又回到现实,暗示着思念的无奈与回归。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玉绳”,形象生动。
  • 拟人:将音信比作“沈雁”,赋予其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月亮为媒介,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孤独,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出诗人在宁静夜晚的情感波动,揭示了人们在美好景色下的思索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孤独与思念。
  • 梧桐:代表秋天的萧瑟与忧愁。
  • 桂花:寓意美好与纯洁,映衬思念。
  • 庭院:象征内心的空间与情感的栖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湘帘”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A. 竹
    B. 木
    C. 纸
    D. 绢

  2. “音书沈雁”中的“沈雁”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失落
    C. 怀念
    D. 愤怒

  3. 诗中以“姮娥”象征什么? A. 美丽与孤独
    B. 亲情
    C. 友情
    D. 权力

答案:

  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同样以月亮为题材,表达思乡之情。
  • 《月夜忆舍弟》 杜甫:以月光为背景,描绘兄弟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明月逐人来》 vs 《静夜思》:两首诗均以月亮为意象,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但前者更显孤独与沉重,后者则流露出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包含汪东及其他清代诗人的作品。
  • 《古诗词鉴赏指南》:提供古诗词的分析和理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