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香金童·天壤之间》

时间: 2025-01-11 11:08:39

天壤之间,荡荡无拘束。

一二襟期资野服。

何处会心宜卜筑。

万壑松风,一溪寒玉。

炯茅堂、澹炷漫炉香味馥。

听雅奏、云和尘外曲。

列岫窗分真面目。

未到蓬瀛,乃平生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壤之间,荡荡无拘束。
一二襟期资野服。
何处会心宜卜筑。
万壑松风,一溪寒玉。
炯茅堂澹炷漫炉香味馥。
听雅奏云和尘外曲。
列岫窗分真面目。
未到蓬瀛,乃平生足。

白话文翻译:

在天地之间,广阔无拘无束。
一二襟怀只需野外的衣服。
何处才是合适的地方来安家呢?
万壑之间松风萧萧,一溪清水如寒玉。
在茅屋中淡淡燃烧的香炉,香气扑鼻。
听那优雅的乐曲,和尘世的音律。
窗外的山峦分开,展现出真实的面貌。
即使未曾到达蓬莱仙境,人生依然足够满足。

注释:

  • 天壤:指天地之间,形容空间广阔。
  • 荡荡:形容宽广、无拘无束的样子。
  • 襟期:指心中的理想和志向。
  • 卜筑:选择建造住所。
  • 万壑:形容众多山谷。
  • 寒玉:形容清澈的溪水像寒玉一样。
  • :指香炉中燃烧的香。
  • :香气浓郁的意思。
  • 雅奏:高雅的音乐演奏。
  • 蓬瀛:指传说中的仙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姬翼,元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但以其清新、隽永的诗风而著称。其作品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元代,那个时期政治动荡,诗人借此表达对自然的向往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抒发对理想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侍香金童·天壤之间》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内心的理想,展现了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诗的开头“天壤之间,荡荡无拘束”便点出了诗人对天地广阔的向往,表达了心灵的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理想。这种境界不仅是对自然的礼赞,更是对人生追求的哲思。

接下来的“万壑松风,一溪寒玉”,通过生动的自然意象,勾勒出清幽的山谷和溪流,传达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氛围。而“炯茅堂澹炷漫炉香味馥”则将诗人的生活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描绘了他在这种环境下的优雅与从容。音乐的“雅奏云和尘外曲”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音乐美,仿佛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心灵得到了升华。

最后一句“未到蓬瀛,乃平生足”则是对理想境界的反思,尽管未能到达传说中的蓬莱仙境,但诗人却依然感到满足与幸福,这种淡泊明志的态度让人倍感亲切与温暖。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壤之间,荡荡无拘束:描绘了广阔的天地,表达了心灵的自由。
  2. 一二襟期资野服:志向和理想与自然相结合,表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3. 何处会心宜卜筑:思考在哪里安家才是合适的,体现出追求理想居所的渴望。
  4. 万壑松风,一溪寒玉:生动的自然景象,传达出清静与和谐。
  5. 炯茅堂澹炷漫炉香味馥:描写了生活中的细腻与优雅,香气四溢。
  6. 听雅奏云和尘外曲:在这样的环境中享受高雅的音乐,突出诗人的审美情趣。
  7. 列岫窗分真面目:窗外的山峦展示出真实的自然之美。
  8. 未到蓬瀛,乃平生足:即使未能达到理想的仙境,诗人依然感到人生的满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溪水比作寒玉,深化了意境。
  • 对仗:如“万壑松风,一溪寒玉”,形成了和谐的韵律感。
  • 意象:自然、音乐、香气等意象交织,营造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居所的追求,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天壤:象征广阔的天地,体现了自由与无拘束。
  • 松风:象征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寒玉:象征清澈与纯净,传达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 香味馥:象征生活的雅致与情趣。
  • 蓬瀛:象征理想的境界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天壤之间”指的是哪个概念?

    • A. 海洋
    • B. 天地之间
    • C. 城市
    • D. 山脉
  2. 诗中提到的“寒玉”是形容什么?

    • A. 竹子
    • B. 溪水
    • C. 树木
    • D. 石头
  3. 诗人的生活态度是?

    • A. 追求名利
    • B. 淡泊明志
    • C. 忙于应酬
    • D. 追求奢华

答案

  1. B. 天地之间
  2. B. 溪水
  3. B. 淡泊明志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描绘了自然之美,但更强调个人的豪放与飘逸。
  • 王维的《山居秋暝》则专注于静谧的自然环境,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概论》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