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方叔二首
作者: 姜特立〔宋代〕
我走尘埃君入山,
须知静躁不相关。
何时宾主俱无事,
雅志堂前一解颜。
白话文翻译:
我走在尘世喧嚣中,而你却要去山中隐居,
你要知道,安静与喧闹是没有关系的。
什么时候我们宾主都没有事情可做,
在雅致的庭前才能放下心情,露出笑颜。
注释:
字词注释:
- 尘埃:喧嚣的社会生活,指尘世。
- 君:你,称呼方叔。
- 静躁:安静与躁动,指环境的宁静与喧嚣。
- 宾主:客人与主人。
- 雅志:高雅的志趣。
- 解颜:释怀笑颜,放下心情。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反映出隐逸与世俗生活的对比,可联系到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宋代诗人,字干卿,号白石,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对自然的热爱,常有隐逸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当时社会动荡与个人理想冲突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友人的寄语,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尘世的喧嚣与山中隐居的宁静,呈现出一种哲理思考。首句“我走尘埃君入山”以对称的形式展现了两种生活方式,暗含了对方叔选择隐居的赞美。接下来的“须知静躁不相关”,则是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喧嚣并无必然联系,反映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何时宾主俱无事”一语,透露出诗人与友人对未来闲暇时光的期待,期望在没有纷扰的时刻,能够相聚于雅致的庭前,放下心事,享受友谊的乐趣。这种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蕴含了浓厚的道家思想,强调个人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和谐。
整首诗用词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通过对友人的寄语,诗人传递出一种希望与祝福,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走尘埃君入山: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生活境遇的不同,诗人仍在尘世中,朋友走向了宁静的山林。
- 须知静躁不相关: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躁动是可以分开的,暗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 何时宾主俱无事:表达了对未来闲暇相聚的期待。
- 雅志堂前一解颜:描绘了理想的聚会情景,反映出诗人对高雅志趣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我走尘埃君入山”使用了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暗喻:将“尘埃”与“山”对比,隐喻世俗与隐逸生活的选择。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未来宁静时光的期待,反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尘埃:象征繁杂的世俗生活。
- 山:隐喻宁静与自然的生活。
- 雅志:代表高尚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尘埃”指代什么?
A. 朋友 B. 喧闹的生活 C. 山林 -
诗人希望与朋友何时相聚?
A. 有事情的时候 B. 没有事情的时候 C. 每天 -
“静躁不相关”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A. 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喧闹无关 B. 忙碌是生活的常态 C. 只有静才能理解躁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与姜特立的《送方叔二首》均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陶渊明更强调自然田园的和谐,而姜特立则更多地反映了人际关系中的期待与祝福,展现了不同的生活哲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陶渊明与隐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