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题真)》
时间: 2025-04-27 10:29: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仙歌(题真)
作者: 高观国 〔宋代〕
轻痕浅晕。偷染春风面。恰似西施影儿现。拟新妆临槛一段天真,闲态度,长恁香娇玉软。从今怀袖里,不暂相离,似笑如颦任舒卷。顾芳容不老,只似如今,娇不语无奈情深意远。便雨隔云疏暂分携,也时展丹青,见伊一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的娇美,轻柔的痕迹和浅淡的晕色,仿佛是春风轻轻拂过她的面庞,就像西施的身影浮现。她在窗前新妆打扮,显得天真无邪,姿态闲适,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和柔美的气质。自此以后,她的身影如同怀揣在袖中,不愿暂时分离,任凭笑意与愁思随意流转。回顾她的美丽容颜,似乎依旧年轻,然而不语间,情意却深远无尽。即使因雨水而暂时隔开,时而在画中相见,也只愿一见她的身影。
注释
- 轻痕浅晕:指女子脸上的妆容轻淡,透出自然的美丽。
- 西施:指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象征绝世的美貌。
- 拟新妆:打算重新妆扮,体现出对青春和美丽的追求。
- 闲态度:形容女子的优雅气质和从容态度。
- 情深意远:情感深厚而意境悠远,表达了深切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观国,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出细腻的情感与对美的追求。其作品常常融入生活细节,展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创作背景
《洞仙歌》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文化繁荣,文人墨客追求艺术美与生活美,诗人通过对女子的描绘,表达了对青春和爱情的珍视,反映了当时士人对美的向往。
诗歌鉴赏
《洞仙歌(题真)》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女子的美丽与内心的情感。诗中“轻痕浅晕”和“偷染春风面”以极具画面感的词语,描绘了女子如春风般的柔美,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同时,诗人借用西施这一历史典故,进一步强调了女性的绝世美丽,令人难以忘怀。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尤其在“从今怀袖里,不暂相离”中,诗人将思念之情寄托于怀袖之中,表达了对爱人深切的眷恋。相隔的距离和雨水的阻隔,也象征着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尽管如此,诗人依然希望能时常与爱人相见,哪怕只是一瞬的相聚。
总结而言,此诗不仅描绘了女子的外在美,更深入探讨了内心情感的复杂性,展现出一种清丽脱俗的美感,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轻痕浅晕:用轻描淡写的笔触展现女子的妆容,给人柔和的印象。
- 偷染春风面:形容春风轻轻拂过她的脸庞,增加了自然的亲和感。
- 恰似西施影儿现:引入西施,强调绝世美人的典范。
- 拟新妆临槛一段天真:描绘女子打扮的天真可爱,体现对生活的热爱。
- 闲态度,长恁香娇玉软:展现女子的优雅与妩媚,仿佛她的存在就是一种香气。
- 从今怀袖里,不暂相离:表达了对爱人不愿分离的深切情感。
- 似笑如颦任舒卷:描绘女子的笑与愁,情感复杂却自然流露。
- 顾芳容不老,只似如今:回顾女子的美丽,时间似乎在她身上停驻。
- 娇不语无奈情深意远:即使不言语,深厚的情感依然显而易见。
- 便雨隔云疏暂分携:描绘现实中的阻隔,但依然希望相见。
- 也时展丹青,见伊一见:强调了相见的渴望与美好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风面”,将女子的美丽与春风相提并论,体现出温柔的气质。
- 拟人:将情感赋予自然景物,增强了感情的生动性。
- 对仗:如“似笑如颦”,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青春、爱情和美的主题,表达了对女性美的赞美以及对爱情的深切思念。在细腻的描绘中,诗人唤起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柔和、温暖,代表生命的气息和青春的美好。
- 西施:古代美人的象征,代表绝世的美丽和诱惑。
- 丹青:象征艺术与美,诗人对艺术的追求与对美好瞬间的憧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施”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 A. 孟尝君
- B. 四大美女之一
- C. 李清照
- D. 苏轼
-
“轻痕浅晕”描绘的是哪种状态?
- A. 妆容
- B. 心情
- C. 风景
- D. 食物
-
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忧伤
- C. 失落
- D. 思念
答案
- B
- A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如林黛玉的诗,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与对美的追求。
- 李清照的词:如《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
诗词对比
- 高观国 vs. 李清照:两位诗人在描绘女性美时均采用了细腻的笔触,但高观国更侧重于外在的描写,李清照则更多地融入了内心情感的抒发。
这样的对比展示了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理解与表达,丰富了我们对古代诗词的欣赏与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