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九日西山)》

时间: 2025-01-27 04:01:22

水减堤痕,秋生屐齿。

瘦筇唤起登高意。

翠烟微冷梦凄凉,黄花香晚人憔悴。

怀古风流,悲秋情味。

紫萸劝入旗亭醉。

玉人相见说新愁,可怜又湿西风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九日西山)
作者: 高观国 〔宋代〕

水减堤痕,秋生屐齿。瘦筇唤起登高意。
翠烟微冷梦凄凉,黄花香晚人憔悴。
怀古风流,悲秋情味。紫萸劝入旗亭醉。
玉人相见说新愁,可怜又湿西风泪。

白话文翻译:

水位下降,堤岸的痕迹清晰可见,秋天的气息已经在鞋底留下了痕迹。瘦弱的竹杖唤起了我登高的意愿。
微冷的青翠烟雾中,梦境显得凄凉,黄花的香气在傍晚让人倍感凄楚。
怀念往昔的风流人物,悲秋的情感渐渐涌上心头。紫萸花劝我进入旗亭借酒消愁。
与一位美人重逢,聊起了新的忧愁,令人心疼的是又被西风泪湿了眼眶。

注释:

字词注释:

  • 水减堤痕:水位降低,堤岸的痕迹显现出来。
  • 屐齿:鞋底的痕迹。
  • 瘦筇:瘦弱的竹杖。
  • 翠烟微冷:青翠的烟雾透出一丝寒意。
  • 紫萸:一种花,象征着团圆与思念。
  • 旗亭:一种酒家,常用来聚会、饮酒。

典故解析:

  • 九日:指重阳节,古时有登高的习俗,象征长寿。
  • 怀古风流:指对往昔风流人物的怀念,表达诗人对历史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观国,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诗作多表现对自然、人生的感悟,风格清新而含蓄。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重阳节,秋高气爽之时,诗人登高望远,感受自然的变化,亦是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踏莎行(九日西山)》是一首充满秋意与人情感的词作。诗中以重阳节为背景,体现出诗人对秋天的缅怀和内心的愁苦。开头两句描绘了水位降低后的堤岸景象,仿佛在提醒人们时光的流逝。接着,诗人用“瘦筇”引出自己登高的意愿,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向往,更是一种对人生境遇的反思。接下来的描写中,翠烟和黄花的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怀古风流”一句,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往昔风流人物的怀念与对现状的失落。最后的几句则是通过与美人的相见,抒发了新的忧愁,这既是一种情感的延续,也是一种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词在艺术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通过自然景物传达出深层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水减堤痕:水位的降低,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堤岸的痕迹提醒我们往日的景象。
  • 秋生屐齿:秋天的气息已经渗透到衣物与鞋履中,感受到季节的变化。
  • 瘦筇唤起登高意:借助竹杖,诗人唤起了登高的愿望,象征着追求与向往。
  • 翠烟微冷梦凄凉:微冷的青翠烟雾中,梦境显得凄凉,暗示着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 黄花香晚人憔悴:傍晚的黄花香气令人感到忧伤,体现出诗人内心的脆弱和哀愁。
  • 怀古风流,悲秋情味:怀念古人的风流,表达了对秋天的悲伤感受。
  • 紫萸劝入旗亭醉:紫萸花的香气劝说诗人借酒消愁,表现出逃避现实的心态。
  • 玉人相见说新愁:与美人相见,聊起新的愁苦,体现出情感的复杂与深沉。
  • 可怜又湿西风泪:西风带来的泪水,象征着对生活的无奈和对过往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瘦筇”暗指人生的脆弱。
  • 拟人:如“翠烟微冷”,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
  • 对仗:上联与下联的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与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同时展现了秋天特有的孤独与凄凉之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黄花:寓意秋天的凋零与美好的逝去。
  • 紫萸:象征着团圆与思念,寄托着对往昔的追忆。
  • 西风:代表着萧瑟的秋风,带来忧伤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水减堤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生命的短暂
    b. 自然的美好
    c. 人生的无常
    d. 友情的珍贵

  2. “紫萸劝入旗亭醉”中的紫萸象征什么?
    a. 伤心
    b. 团圆
    c. 希望
    d. 忘却

  3. 诗中提到的“西风”主要代表什么?
    a. 春天的气息
    b. 秋天的悲伤
    c. 夏天的热烈
    d. 冬天的寒冷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 《秋夕》——杜牧

诗词对比:

  • 高观国《踏莎行(九日西山)》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均表达了对重阳节的情感,但高观国更着重于秋天的孤独与忧愁,而王维则是对兄弟的思念,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