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中秋夜听雨寄冰怀大姊》
时间: 2025-02-04 15:30: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 中秋夜听雨寄冰怀大姊》 ——庄盘珠〔清代〕
角声催梦清宵断。
翠被和愁卷。
潇潇风雨响窗棂。
忽忆去年今夜月华明。
别来两叶眉长皱。
可也恹恹瘦。
秋光彊半已难留。
记取雁来时节少登楼。
白话文翻译:
夜深时,角声催促我入梦,夜色渐浓。
我在翠色的被子中,卷起愁绪。
窗外潇潇风雨声不断。
忽然想起去年今夜的皎洁月光。
自那次分别以来,双眉已愁苦地皱起。
我也渐渐消瘦,显得无精打采。
秋光已渐渐逼近,留下的时光难以再留。
记得大雁来时的季节,少登高楼观景。
注释:
- 角声:古代乐器的声音,常用于催促入眠。
- 翠被:指绿色的被子,象征安静舒适的环境。
- 潇潇风雨:形容雨声淅沥,景象凄凉。
- 月华:指月光,常用来表达美好的意象。
- 眉长皱:形容因忧愁而皱起的眉头。
- 恹恹瘦:形容因愁苦而显得憔悴无力。
- 秋光:秋天的光景,代表时光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庄盘珠是清代的诗人,生于清初,身世较为清贫,却才华横溢。其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具有浓厚的抒情风格。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中秋夜,诗人因思念姐姐而写,借助当晚的雨声与月光抒发内心的忧愁与思念,反映了古人对亲情的深切眷恋。
诗歌鉴赏:
这首《虞美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将作者在中秋夜的孤寂与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开篇的“角声催梦清宵断”便营造出了一种空灵而又寂寞的氛围,角声不仅是催眠的乐音,更暗示着时间的流逝。接着,“翠被和愁卷”将诗人的愁绪与夜色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思绪纷飞的状态。
“潇潇风雨响窗棂”,在听雨声的过程中,诗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往年的中秋夜,那时月光明亮,与姐姐的欢聚让人倍感温馨。如今却是两地分隔,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的心情愈加沉重。“别来两叶眉长皱”,每一条皱眉都承载着思念的重量,表达了对姐姐的深切牵挂。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雁来时节”的意象,象征着秋天的来临与时光的流逝。在情感上,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现出秋天的萧瑟与人心的孤独,深刻反映了人类对时间与亲情的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角声催梦清宵断”:夜晚的角声像是催促着我入梦,却又让梦境在清晨中断绝。
- “翠被和愁卷”:我在绿色的被子中,愁绪如同被子一般卷起,让我无处逃避。
- “潇潇风雨响窗棂”:窗外风雨淅淅沥沥,似乎在诉说着我的孤独与思念。
- “忽忆去年今夜月华明”:在这样的夜晚,我不禁想起去年此时的明月与姐姐的笑容。
- “别来两叶眉长皱”:自从分别后,我的眉头因思念而愁苦地皱起。
- “可也恹恹瘦”:因为忧愁,我的身形也显得消瘦无力。
- “秋光彊半已难留”:秋天的光景已经过半,时光如流水般无法挽留。
- “记取雁来时节少登楼”:在大雁来时的季节,我却很少有机会登楼远眺,感慨时光的流逝。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愁绪与被子相结合,形成形象的比喻,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将风雨描绘得如同在诉说,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潇潇风雨响窗棂”和“忽忆去年今夜月华明”,展现出诗词的工整与美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在于思念与孤独,表现了诗人对姐姐的深切怀念与时间流逝的无奈,营造出一种凄凉而美丽的氛围。
意象分析:
- 角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孤独的夜晚。
- 翠被:代表着舒适与愁苦的交织,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
- 潇潇风雨:象征着秋天的萧瑟与诗人的忧愁。
- 月华:象征着美好回忆与亲情的温暖。
- 雁来时节: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是在什么节日写的这首诗? a) 端午节
b) 中秋节
c) 元宵节
d) 春节 -
诗中提到的“翠被”象征什么? a) 冷静
b) 忧愁
c) 喜悦
d) 安宁
答案:
- b) 中秋节
- b) 忧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对比:
- 比较庄盘珠的《虞美人》和李白的《静夜思》,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月亮的思念,但庄盘珠更注重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李白则更多地体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中的月亮与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