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从天上来 冬至日》
时间: 2025-01-11 20:01: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从天上来 冬至日
作者: 王丹桂 〔元代〕
兔走乌奔。竞西没东生,四序潜分。亚岁方迎,万户千门。欢笑共庆良辰。暗推移晷运,正南檐爱日初新。考丰凶,会银台占候,史笔书云。玄元大哉造化,渐梅蕊飘香,槛竹偷春。坦坦幽人,百福咸臻,默默养浩全真。体冲和妙道,自然理斡运蒙屯。岁功成,六阴爻始尽,复建阳。
白话文翻译
春天从天上降临,兔子奔跑,乌鸦飞翔,西边的夕阳渐渐落下,东边的晨曦又开始升起,四季潜移默化地更替着。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万家灯火,千门万户,欢声笑语庆祝这个美好的时刻。时光在悄悄流逝,正南方向的屋檐下,温暖的阳光初露光芒。通过占卜来判断丰收与否,历史的笔墨也在记载着这些变化。造化之力真是伟大,梅花的花蕊逐渐散发着香气,竹子在阳光下悄悄迎春。悠然自得的人们,幸福满满,默默修养身心,追求真正的道理。自然的规律在这里运转着,岁月的功绩也渐渐显现,阴阳的变化开始转向,阳光重新建立。
注释
- 兔走乌奔:兔子奔跑,乌鸦飞翔,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 四序潜分:四季在悄然更替。
- 亚岁:指新年即将到来。
- 欢笑共庆良辰: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庆祝美好的时光。
- 暗推移晷运: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 考丰凶:通过占卜来判断丰收与否。
- 玄元大哉造化:赞美自然的伟大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丹桂是元代的诗人,他的作品多以自然和人文景观为题材,风格清新脱俗,常常融入哲理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春从天上来 冬至日》写于冬至之际,正值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时节,诗人借此时机表达对春天的渴望与对新年的期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天的到来为主题,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们的欢庆场景。开头以“兔走乌奔”引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活力与蓬勃。接下来的“四序潜分”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诗人在此展现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万户千门,欢笑共庆良辰”一句,体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们在新年到来之际的欢乐与期待。随着时光的推移,诗人将目光转向自然的变化,提到“渐梅蕊飘香,槛竹偷春”,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丽,还象征着希望与复苏。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情感的起伏与自然的变化相辅相成,既有对春天的赞美,又蕴含着哲理的思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对季节更迭的描绘,诗人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给人以启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兔走乌奔: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兔子和乌鸦的活动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 竞西没东生:呈现出日夜交替,西边的日落和东边的日出。
- 四序潜分:暗示四季在不知不觉中交替变化。
- 亚岁方迎:预示着新年的到来,充满期待。
- 万户千门:描绘节日的热闹场景。
- 欢笑共庆良辰:体现人们的欢乐与团聚。
- 暗推移晷运:时间悄然流逝,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感慨。
- 正南檐爱日初新:正南方的屋檐下,温暖的阳光初生,象征着希望。
- 考丰凶:通过占卜来判断未来的丰收。
- 玄元大哉造化:赞美自然的伟大力量。
- 渐梅蕊飘香:梅花开始绽放,象征着春天的气息。
- 槛竹偷春:竹子在阳光下悄然迎接春天。
- 坦坦幽人:悠闲的人们,代表着一种内心的宁静。
- 百福咸臻:幸福降临,寓意吉祥。
- 默默养浩全真:追求真实的道理,体现一种内敛的修养。
- 体冲和妙道:强调自然法则的和谐。
- 自然理斡运蒙屯:自然的规律在运转,寓意着命运。
- 岁功成,六阴爻始尽,复建阳:阐述阴阳变化的哲理,阳光重新建立,象征新的开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从天而降的美好,增强诗的意象。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性,表达诗人的情感。
- 对仗:如“竞西没东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春天的期待与对生活的热爱,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兔: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乌:象征自由与自然的力量。
- 梅花:象征着希望与美好。
- 竹: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 阳光:象征着温暖与新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兔走乌奔”是为了表现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夏天的炎热
C. 秋天的凋零
D. 冬天的寒冷 -
“万户千门”指的是什么? A. 家庭的团聚
B. 田野的丰收
C. 城市的繁华
D. 自然的变化 -
诗中哪一句体现了对自然的赞美? A. 考丰凶
B. 玄元大哉造化
C. 百福咸臻
D. 体冲和妙道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by 孟浩然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春晓》:同样描绘春天的美景,但更侧重于自然的细腻变化。
- 《春江花月夜》:着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情感更为细腻。
这两首诗与《春从天上来 冬至日》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各自的表现手法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展现出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
- 《李白与元代诗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