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菊对芙蓉》
时间: 2025-01-11 16:52: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菊对芙蓉
陆求可 〔清代〕
潦水澄鲜,暮山紫翠,
弋人遥指冥冥。
正芦花如雪,秋老边城。
举头明灭遥天字,
寒江上渔艇堪惊。
去年行处,稻粱无恙,
休更伤情。
中夜肃肃于征。
任残荷乱苇,随处居停。
向云中顾影,月下遗声。
潇湘一到无留意,
空两岸水碧沙明。
避霜入塞,先花别楚,
南北凄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江边景色,潦水清澈,暮山青翠,远处有人指向冥冥的天空。正是芦花如雪飘落的时候,边城的秋意愈发浓厚。抬头望去,那遥远的天字似乎在闪烁,寒江上划过的渔艇让人心惊。回想去年走过的地方,稻谷丰收,一切安好,不必再感伤。夜深人静,征途上的肃杀之气愈发明显。任凭残荷与乱苇随处漂泊,我在云间回顾自己的影子,月下的声音逐渐消散。潇湘的到来让我无所留恋,河岸两边的水依旧碧绿,沙子明亮。避开霜寒进入塞外,早春的花儿与楚地告别,南北之间一片凄清。
注释
- 潦水:指小河流或雨水汇集成的水。
- 弋人:古代捕鸟的人,指远处有人。
- 冥冥:指幽暗不明的状态。
- 芦花:指芦苇的花,形状像雪。
- 稻粱:指稻谷和粮食,象征丰收。
- 肃肃:形容深夜的安静。
- 顾影:指回顾自己的影子,也有孤独的意味。
- 潇湘:指湘江,象征流动和离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求可,清代诗人,擅长写景抒情,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诗作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变革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金菊对芙蓉》是一首充满秋意与人文情怀的诗,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传达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对现实生活的感慨。诗中开篇以“潦水澄鲜,暮山紫翠”描绘出一幅清新宜人的秋日山水图,潦水的清澈和山色的紫翠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随后,通过“弋人遥指冥冥”的描写,带出了远方的孤独感和渔舟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思考。
“去年行处,稻粱无恙”一句,既是对丰收的感慨,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诗人在夜深人静时,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内心的情感愈发显露。“月下遗声”描绘了人在月光下的孤独与惆怅,似乎在思念故人或旧景。最后,诗人通过“避霜入塞,先花别楚”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寒冬和渐行渐远的故乡的无奈与哀伤。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索,是一首具有强烈抒情性质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潦水澄鲜:溪水清澈透明,显示出秋日的清新。
- 暮山紫翠:黄昏时分的山色,显得层次分明,紫翠交错。
- 弋人遥指冥冥:远处有人在捕鸟,指向那不明的天空。
- 正芦花如雪:此时正是芦花飘落,像雪花一样洁白。
- 秋老边城:秋天的气息愈发浓厚,边远的城镇开始显得苍老。
- 举头明灭遥天字:抬起头,看到天上的星星闪烁不定。
- 寒江上渔艇堪惊:寒冷的江面上,渔船滑过,令人感到惊讶。
- 去年行处,稻粱无恙:回忆起去年走过的地方,稻谷丰收,一切安好。
- 休更伤情:不必再去伤感与追忆。
- 中夜肃肃于征:夜深人静,征途上的寒意愈发明显。
- 任残荷乱苇,随处居停:随意漂流的残荷和乱苇,无目的地停留。
- 向云中顾影,月下遗声:在云中回望自己的影子,月光下的声音渐渐消散。
- 潇湘一到无留意:潇湘的到来让我无所留恋。
- 空两岸水碧沙明:河岸两边的水清澈,沙子明亮,却显得冷清。
- 避霜入塞,先花别楚:避开霜寒进入塞外,春天的花儿与楚地告别。
- 南北凄清:南北之间一片凄凉的景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芦花如雪”,将芦花比作雪,增添了诗的美感。
- 对仗:如“潦水澄鲜,暮山紫翠”,展现了诗的韵律美。
- 拟人:如“月下遗声”,将声音赋予了人性,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情感与处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潦水:象征着生命的清新与流动。
- 芦花:象征着秋天的到来与生命的脆弱。
- 月光:象征孤独与思念。
- 渔艇: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与漂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有哪些?
A. 潭水与山色
B. 城市与田地
C. 海洋与沙滩 -
诗人对于去年的感情如何?
A. 感到无奈
B. 感到感伤
C. 感到快乐 -
诗中提到的“潇湘”象征什么?
A. 丰收
B. 离别
C. 冷清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
- 《山中杂诗》:王维
- 《江南春》:杜甫
诗词对比:
- 对比《金菊对芙蓉》和王维的《山中杂诗》,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景色,但王维的诗更多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而陆求可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过往的感慨与孤独的思索。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研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