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赋十四弦)》

时间: 2025-02-04 15:33:22

直柱倚冰弦。

曾见胡儿马上弹。

却笑琵琶风韵古,溅溅。

想像湘妃水一帘。

塞恨曲中传。

两折琴丝费玉纤。

不似江南风月好,厌厌。

拍手齐看舞袖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赋十四弦)
作者: 高观国 〔宋代〕

直柱倚冰弦。曾见胡儿马上弹。
却笑琵琶风韵古,溅溅。
想像湘妃水一帘。塞恨曲中传。
两折琴丝费玉纤。
不似江南风月好,厌厌。
拍手齐看舞袖边。

白话文翻译:

我看到那直柱支撑着冰冷的弦乐,曾经见到胡人的孩子在马上弹奏。
我忍不住笑,琵琶的风韵古老而优雅,水声潺潺。
我想象着湘妃的泪水如同一帘水帘,在曲调中传送着塞外的愁苦。
两根琴弦折断,费尽心思,真是可惜。
不如江南的风月那样美好,令人厌倦。
大家拍手齐看那舞者轻盈的袖子边缘。

注释:

  1. 直柱:指琴的支柱,形容琴的形态。
  2. 冰弦:比喻琴弦的清冷、透明。
  3. 胡儿:指胡人,北方少数民族,通常与音乐、舞蹈有关。
  4. 琵琶:一种古老的弦乐器,风韵古雅。
  5. 湘妃:指湘妃竹,传说中与泪水相关的典故,象征着忧愁。
  6. 塞恨:指北方边塞的忧愁。
  7. 玉纤:指用玉制成的纤细琴弦。
  8. 江南风月:指江南地区的美好景致和浪漫情怀。

典故解析:

湘妃竹传说中,湘妃因思念丈夫而泪流成竹,象征着悲伤和离愁。此诗中提到湘妃的意象,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离别的伤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观国,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清丽的诗风和对音乐的敏锐感受而闻名。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南北文化交融之际,诗人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表达了对古典音乐的向往与对江南景致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南乡子(赋十四弦)》通过对古琴的描写,传递出诗人对音乐的深切感受和对江南美好景致的向往。开篇“直柱倚冰弦”,以清冷的形象引出琴的优雅,既表现了音乐的清晰,又暗含着一种孤独的美感。接着“曾见胡儿马上弹”,将目光转向边地的音乐,形成南北文化的对比,显示出诗人对不同音乐风格的包容。

“却笑琵琶风韵古,溅溅”,在此,诗人通过对琵琶古韵的赞美,表达了对传统音乐的钦佩与热爱。而“想像湘妃水一帘”,则是将音乐与情感结合,湘妃的泪水象征着思念与悲伤,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情感层次。

整首诗不仅有音韵的美感,还有丰富的情感与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音乐与自然美的世界。最后一句“拍手齐看舞袖边”,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热闹的场景,形成了对比,增强了诗歌的动态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直柱倚冰弦”:琴的支柱直立,冰冷的琴弦,暗示音乐的清冷和孤寂。
  2. “曾见胡儿马上弹”:回忆看到胡人孩子的弹奏,表现对异域文化的开放态度。
  3. “却笑琵琶风韵古,溅溅”:对琵琶古韵的赞美,水流的声音与古乐相呼应。
  4. “想像湘妃水一帘”:引入湘妃的意象,表达离愁别绪。
  5. “塞恨曲中传”:音乐中传递着边塞的忧伤。
  6. “两折琴丝费玉纤”:琴弦的断裂,象征着音乐的遗憾。
  7. “不似江南风月好,厌厌”:对比江南的美好,表达一种失落感。
  8. “拍手齐看舞袖边”:热闹的场景,体现了音乐的感染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冰弦”比喻琴弦的清冷。
  • 对仗:如“塞恨曲中传”与“湘妃水一帘”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音乐和情感结合,赋予音乐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古琴和江南风月的描绘,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与对往昔的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中离愁别绪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冰弦:象征清冷的音乐。
  2. 琵琶:代表古典音乐的优雅。
  3. 湘妃:象征离愁与思念。
  4. 江南:代表美好与浪漫的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胡儿”主要指的是哪类人? A. 汉人
    B. 胡人
    C. 南方人
    D. 外国人

  2. “湘妃水一帘”中,湘妃的意象主要象征什么? A. 快乐
    B. 忧愁
    C. 美丽
    D. 友情

  3. 整首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A. 欢快
    B. 忧伤
    C. 迷茫
    D.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苏轼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比较李白的《将进酒》与高观国的《南乡子》,两者都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李白的作品更为豪放,而高观国则更显细腻与忧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典音乐与诗词》
  •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