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邑苍江曲,鳞鳞华屋横。
酒楼歌妓集,渔市贩夫行。
野阔云无势,江流月有声。
桥边息诗担,谯鼓更分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古老的城市,苍翠的江水蜿蜒曲折,鳞次栉比的华美建筑横陈于岸边。酒楼里歌妓们聚集欢唱,渔市上商贩们忙碌交易。广阔的野外云彩稀薄无力,江水流淌中月光荡漾,伴随着水声潺潺。桥边有人停下背负的诗书,听到谯楼的鼓声更加清晰。
注释:
- 古邑: 古老的城市。
- 苍江: 苍翠的江水。
- 鳞鳞: 形容建筑物像鱼鳞一样整齐。
- 酒楼: 酒馆,供人喝酒、听歌的地方。
- 歌妓: 唱歌的女子。
- 渔市: 渔民交易的市场。
- 贩夫: 以贩卖为生的商人。
- 野阔: 野外开阔,视野广阔。
- 云无势: 云彩轻薄,无力的样子。
- 江流月有声: 江水流淌伴随着月光的声音。
- 桥边息诗担: 在桥边停下来,放下背负的诗书。
- 谯鼓: 指古代城市中用于传递信息的鼓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龙翰,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吴龙翰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常常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结合。
创作背景:
《泊芜湖县》创作于吴龙翰游历芜湖的过程中,表现了他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与欣赏。诗中通过描绘城市的繁华景象与自然的和谐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诗人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泊芜湖县》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风貌的诗作,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将芜湖的古老韵味与自然景色相结合,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生活图景。首句“古邑苍江曲”,便以苍翠的江水和曲折的河道引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接着,诗人描写了酒楼和歌妓的热闹场景,展示了城市的繁华与人情味。在描写渔市中的贩夫时,诗人更是生动地体现出市井间的生活气息。
“野阔云无势,江流月有声”,这两句则转向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知。宽广的野外与轻薄的云,形成了一种宁静的氛围,而江水流淌中的月光声响,则让人感受到一种诗意的悠远与静谧。最后两句“桥边息诗担,谯鼓更分明”,则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芜湖的美丽景象,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赞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邑苍江曲: 描绘了江南古城的轮廓,苍翠的江水蜿蜒而过,给人一种古老而宁静的感觉。
- 鳞鳞华屋横: 华丽的建筑依水而建,形态各异,像鱼鳞一样排列,展现了城市的繁荣。
- 酒楼歌妓集: 酒楼中聚集了众多歌妓,热闹的场景体现了人们的生活娱乐。
- 渔市贩夫行: 渔市上商贩忙碌,表现出繁荣的商业活动。
- 野阔云无势: 宽广的田野上,云彩稀薄而无力,营造出一种开阔的氛围。
- 江流月有声: 江水流淌,伴随着月光的声音,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受。
- 桥边息诗担: 在桥边放下背负的诗书,暗示诗人暂时停下,享受眼前的美景。
- 谯鼓更分明: 听到谯楼的鼓声更加清晰,象征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酒楼歌妓集,渔市贩夫行”,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 “鳞鳞华屋”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建筑的排列。
- 拟人: “江流月有声”,赋予了江水与月光以声音的特性,增强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诗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芜湖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江: 象征自然的宁静与古老的文化底蕴。
- 酒楼: 代表城市的繁华与人际交往的温暖。
- 渔市: 体现生活的气息与社会的活力。
- 月: 象征着浪漫与思考,常与人们的情感相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古邑苍江曲”中的“古邑”指的是什么?
- A. 新城
- B. 古老的城市
- C. 乡村
-
诗中描绘的“酒楼”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 A. 交易
- B. 吃饭
- C. 娱乐和聚会
-
“江流月有声”中的“声”指的是什么?
- A. 人声
- B. 水流声
- C. 风声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吴龙翰与杜甫的作品都描绘了自然与人文景观。吴龙翰的诗更侧重于江南的温柔与繁华,而杜甫则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两位诗人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表现了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背景及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