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三首 其三》
时间: 2025-01-27 03:31: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队清游,凤城西近,古松凉合禅关静。
院深日午不逢人,画幡风过花间磬。
相约携尊,偏耽薄病,料应裙屐穿香径。
翠帘刚对绿阴开,扇光轻渡西山影。
白话文翻译
小队游玩,靠近凤城的西边,古老的松树在凉风中与禅关的宁静相映成趣。
在院子深处,正午的阳光下没有遇到人,画幡在微风中飘过花间的磬音。
约好携带酒杯,偏偏因为身体微恙,而我想必是应该穿着香气四溢的小鞋走在香径上。
翠色的帘子恰好对着绿荫敞开,扇子的光影轻轻映照在西山的影子上。
注释
- 小队清游:小规模的游玩,带有轻松愉悦的氛围。
- 凤城:指的是地名,可能指某个历史名城。
- 古松:古老的松树,象征着历史悠久和宁静。
- 禅关:指禅宗的某种境界或地点,象征着内心的宁静。
- 画幡:指绘制的旗帜,通常用于祈福或装饰。
- 花间磬:花丛中传来的磬音,磬是一种打击乐器,音色清脆。
- 裙屐:指女性的裙子和木屐,象征着清雅的装扮。
- 翠帘:绿色的帘子,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 西山影:西边的山影,常用来表现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慈铭(约1770-1810),清代诗人,字子发,号筠溪,晚号青衫,曾任职于清朝的地方官员。李慈铭的诗歌风格清新雅致,常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为题材,作品中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赞美,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与个性。
创作背景
《踏莎行三首》是李慈铭在轻松游玩时创作的,表达了他对江南美景的欣赏与个人情感的流露。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安静的午后,诗人独自在幽静的环境中思考与感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歌鉴赏
这首《踏莎行三首 其三》描绘了一个宁静而优雅的午后,诗人在凤城西的古松下游玩,感受着周围的自然景色和禅宗的宁静。诗的开头以“小队清游”引入,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一起游玩的轻松氛围,接着通过对“古松凉合”和“禅关静”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净闲适的环境。中间几句通过“院深日午不逢人”和“画幡风过花间磬”的描写,表现了一种孤独而又宁静的心境。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相约携尊”与“偏耽薄病”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感受:虽然约好与友人一起饮酒,但因身体微恙而不得不独自享受这份宁静。最后两句“翠帘刚对绿阴开,扇光轻渡西山影”,通过形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轻松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美的向往,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小队清游,凤城西近:小队在凤城西边游玩,表现出轻松的游玩情景。
- 古松凉合禅关静:古松的凉风与禅关的静谧相互交融,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院深日午不逢人:在院落的深处,正午时分没有遇到人,强调了孤独感。
- 画幡风过花间磬:风中飘动的画幡,带来了花间传来的磬音,增添了诗意。
- 相约携尊,偏耽薄病:约好带着酒杯,偏偏因身体微恙而无法成行。
- 料应裙屐穿香径:想必应当穿着香气四溢的裙屐走在香径上,表现出对生活的向往。
- 翠帘刚对绿阴开:翠绿色的帘子刚好对着绿荫敞开,展现出春日的生机。
- 扇光轻渡西山影:扇子的光影轻轻映照在西山的影子上,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画幡风过花间磬”,通过比喻手法展现了风与音乐的结合。
- 对仗:如“翠帘刚对绿阴开,扇光轻渡西山影”,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扇光轻渡”,赋予自然物以人的动作,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宁静的午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慨。诗人虽因身体不适而无法与友人共饮,但内心依然向往自然、享受生活,展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松:象征着历史、宁静与自然的长存。
- 禅关:代表着内心的平静与思考。
- 画幡:象征着美好的期望与祝福。
- 花间磬:传达出自然中的和谐与音乐的美。
- 翠帘: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西山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慈铭的《踏莎行三首 其三》主要描绘了哪个场景?
A. 烛光晚餐
B. 宁静的午后游玩
C. 纷繁的街市 -
诗中提到“画幡”主要指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旗帜
C. 一种建筑 -
诗中表达的情感主要是:
A. 伤感
B. 悠然自得
C. 独自寂寞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同样描绘春天的美好,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静夜思》(李白):虽然主题不同,但也展现了个人情感与自然的结合。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与李慈铭的《踏莎行三首 其三》均表达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中的情感体验,但李白更为豪放,李慈铭则显得细腻与优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慈铭诗文研究》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踏莎行三首 其三》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