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5-04-27 16:35:10

隐障如魔,潜忧似虎。

东风暗惹愁无数。

临流何事话双灯,凄怀忍听强欢语。

相见曾难,别时更苦。

延堤只道寻常步。

当时一曲总无心,而今怕忆行歌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隐障如魔,潜忧似虎。东风暗惹愁无数。临流何事话双灯,凄怀忍听强欢语。相见曾难,别时更苦。延堤只道寻常步。当时一曲总无心,而今怕忆行歌处。

白话文翻译

隐约的障碍如同魔障,潜在的忧虑如同猛虎。东风悄然带来无尽的愁苦。临水而坐,何必谈论那双灯,心中凄凉却忍耐地倾听那强作欢笑的言语。曾经相见已是艰难,离别时更是痛苦。沿着堤岸走,只觉得是寻常的步伐。那时唱的曲子完全无心,而如今却害怕回忆起当时的歌声。

注释

  • 隐障:隐蔽的障碍,指心理上的困扰。
  • 潜忧:潜伏的忧虑,暗示内心的苦闷。
  • 东风:春风,象征着新的开始,却也带来愁苦。
  • 双灯:可能指代灯光下的聚会或交谈的场景。
  • 凄怀:凄凉的心情。
  • 强欢语:强作欢笑的话语,表面欢快而内心悲苦。
  • 延堤:沿着堤岸,形象化的描绘行走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蛰堪,现代诗人,作品多关注人性与情感,常借助自然意象表达内心的挣扎与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踏莎行》创作于当代,反映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个体情感的孤独与无奈,传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当下的迷茫。

诗歌鉴赏

《踏莎行》是王蛰堪对内心深处情感的深刻剖析。诗中通过隐障和潜忧的比喻,展现了现代人心灵的困境与难以言表的愁苦。春风的到来,象征着生活的新机遇,却也无情地引发心中的忧伤。诗人通过对双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似乎在说,尽管周围人声鼎沸,内心的孤独却愈发明显。接下来,诗人道出离别的苦楚,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脆弱与无奈。

整首诗在叙述中渐渐渗透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特别是“当时一曲总无心,而今怕忆行歌处”,不仅表现出对曾经欢乐时光的感慨,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对美好回忆的恐惧。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哲思与情感的张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隐障如魔:心理上的障碍如同魔法般难以捉摸。
  2. 潜忧似虎:内心深处的忧虑如猛虎般令人恐惧。
  3. 东风暗惹愁无数:春风悄然带来无尽的愁苦。
  4. 临流何事话双灯:在水边何必谈论那双灯,暗示对话的无奈。
  5. 凄怀忍听强欢语:内心凄凉,却忍耐着听取他人的欢笑言语。
  6. 相见曾难,别时更苦:相聚已难,离别更是痛苦。
  7. 延堤只道寻常步:沿着堤岸行走,似乎只是寻常的步伐。
  8. 当时一曲总无心,而今怕忆行歌处:那时的歌声毫无心意,而如今却害怕回忆起。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隐障如魔”“潜忧似虎”使用比喻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拟人:将无形的忧虑和隐障赋予情感,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 对仗:如“相见曾难,别时更苦”形成对比,加深了情感的冲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以及在时间流逝中对美好过往的怀念和内心的孤独。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使得情感层次丰富,令人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隐障:象征内心的困扰与烦恼。
  • 东风:象征着新的希望与无情的变故。
  • 双灯:暗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沟通。
  • 行歌处:象征着往昔的美好时光与心中的惆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踏莎行》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蛰堪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东风暗惹愁无数”中的“东风”象征什么?

    • A. 冬天的寒风
    • B. 春天的温暖
    • C. 夏日的热浪
    • D. 秋天的凉风
  3. 诗中提到的“相见曾难,别时更苦”,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失落
    • C. 愤怒
    • D. 疲惫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

诗词对比

  • 王蛰堪的《踏莎行》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均展现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王蛰堪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忧伤,而李清照则在细腻的描绘中展现出女性的柔情与对爱情的渴望。

参考资料

  • 王蛰堪诗词集
  • 现代诗歌发展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