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5-04-28 02:38: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细雨如愁,轻烟似梦,深庭虚室孤灯冷。幽思绪绪夜绵绵,三更犹照心扉影。案上花残,床头人病,卌年往事重回省。当时错令此情痴,此情今已沉枯井。
白话文翻译:
细雨如同忧愁,轻烟似乎在做梦,深院空荡,只有孤灯冷冷地照着。幽幽的思绪在夜里绵延不绝,三更时分仍然照亮我心扉中的影子。案上花儿已残,床头人儿生病,四十年的往事重又浮现。我曾错误地让这情感痴迷,如今这情感却已沉入枯井。
注释:
- 如愁:比喻细雨让人感到忧愁。
- 似梦:轻烟让人感到梦幻般的朦胧。
- 深庭虚室:指的是深邃的庭院和空荡的室内,营造出寂寞的氛围。
- 三更:指夜间三点钟,通常是最安静的时候。
- 卌年:四十年。
- 重回省:重新回忆往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未淳,近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他的诗歌常常展现出对往事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感慨。
创作背景:
《踏莎行》创作于吴未淳对往事的追忆之际,表达了对过去情感的怀念与反思。
诗歌鉴赏:
《踏莎行》以细雨、轻烟、孤灯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忧伤的氛围。诗中反复出现的“思绪”和“往事”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对往昔的深刻怀念。细雨如愁,轻烟似梦,这样的比喻不仅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也传达出一种无奈的情感。诗人通过对深庭虚室的描写,突显了内心的孤寂。夜深人静时,思绪更是绵绵不绝,令人感到无比的惆怅。
“案上花残,床头人病”让人联想到岁月的无情,曾经的美好已经消逝,只剩下病痛和凋零的花朵。四十年的往事如潮水般涌来,令人回想起当时的痴迷与错失。诗的最后一句“此情今已沉枯井”则是对过往感情的彻底告别,情感的沉寂与枯竭,让人感到一种无奈与悲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细雨如愁:细雨带来了愁苦的情感。
- 轻烟似梦:轻烟让人联想到梦境般的模糊与不真实。
- 深庭虚室孤灯冷:深邃的庭院和空荡的房间,只有孤灯在冷冷地照耀,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 幽思绪绪夜绵绵:在这寂静的夜里,思绪绵延不绝。
- 三更犹照心扉影:三更时分,孤灯仍照亮心中的影子,感叹思念之深。
- 案上花残:案上残花,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美好的消逝。
- 床头人病:身边的人生病,进一步加深了孤独感。
- 卌年往事重回省:四十年的往事再次浮现,带来深深的怀念。
- 当时错令此情痴:曾经让自己沉迷于此情。
- 此情今已沉枯井:如今这份情感早已沉寂,似乎再也无法复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细雨比作愁苦,轻烟比作梦境,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诗中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通过细雨、轻烟、孤灯等意象传达出孤独和思念的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过往情感的追忆与思考,反映了时间的无情与个人的孤独。通过对细雨、残花等意象的描写,展现了内心的忧伤与对失去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细雨:象征忧愁,细腻而绵长。
- 轻烟:象征梦幻与虚无,模糊而不真实。
- 孤灯:象征孤独与寂寞,照亮内心的孤独感。
- 残花:象征美好的消逝与时光的流逝。
- 枯井:象征情感的彻底干涸与失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细雨如愁”中的“如”指的是什么? A. 像
B. 似乎 -
“卌年往事重回省”中的“卌”表示多少年? A. 50年
B. 40年 -
诗中提到的“孤灯”象征着什么? A. 温暖
B. 孤独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
诗词对比:
比较《踏莎行》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往事的追忆与感伤,但李清照的《如梦令》更加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而《踏莎行》则通过环境意象更为突出孤独感与时间的流逝。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近现代诗词鉴赏》
- 《吴未淳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