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癸酉除夕,今年两度立春》
时间: 2025-01-27 03:14: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癸酉除夕,今年两度立春
作者:王蛰堪
运斗回寅岁又辞,窗幡惹梦感栖迟。
方将鸡犬升天日,正是斯文扫地时。
情落寞,眼凄迷。只消劫墨认昆池。
芳春早逐残年尽,莫漫伤心赋别离。
白话文翻译:
这一年又到了除夕,时间如同斗转星移般迅速流逝。窗外的幡帜随风飘动,让我在梦中感到归属感,然而又似乎停滞不前。正当鸡犬升天之日,正是文化气息逐渐消失的时刻。心中感到落寞,眼神也显得迷离。只是应当消磨那劫难的墨色,认清我所处的境地。春天的气息早已随着残年的尽头而去,不要无谓地在别离中伤心。
注释:
- 运斗回寅:指时间的流逝,斗指斗柄,寅为地支,象征新年。
- 窗幡:窗外的旗帜,象征着外界的变化。
- 鸡犬升天日:指过年时家禽升天的日子,寓意着过年的喜庆。
- 斯文扫地:形容文化或文人地位的下降。
- 昆池:昆池为传说中的水,象征着梦境或逝去的时光。
- 芳春:美好的春天,象征着新的开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蛰堪是当代著名诗人,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著称。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人生命运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鹧鸪天》创作于癸酉年除夕,正值中国传统节日,诗人通过对除夕夜的描绘,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不仅是一首描写除夕的诗,更是一种对时间流逝与人事无常的沉思。开篇的“运斗回寅岁又辞”,将时间的流动形象化,仿佛在提醒读者,岁月如梭,转瞬即逝。窗外的“窗幡惹梦”,则是对内心情感的反映,既有对过往的留恋,又有对未来的焦虑。
诗中提到的“鸡犬升天日”,不仅有年味的象征,更隐喻着人们在欢庆的背后,对文化及精神世界的漠视,表现出一种对当下风气的无奈和失落。诗人借“情落寞,眼凄迷”来表现自己内心的孤独感,似乎在这一片欢声笑语中,他却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独,渴望寻求一种归属感。
最后,诗人对“芳春”的渴望与对“残年”的叹息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期盼,极具情感深度。整首诗以除夕为背景,融入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使其既有时代感,又具普遍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运斗回寅岁又辞:时间如斗转星移般流逝,旧岁已去。
- 窗幡惹梦感栖迟:窗外的旗帜引发梦境,却让我停滞不前。
- 方将鸡犬升天日:正值过年之际,象征着繁荣与祥和。
- 正是斯文扫地时:文化氛围日渐消散,令人感到焦虑。
- 情落寞,眼凄迷:内心的孤独感和迷茫感油然而生。
- 只消劫墨认昆池:希望能在困境中认清现实。
- 芳春早逐残年尽:美好的春天已经随着旧年离去。
- 莫漫伤心赋别离:不要在别离中过于伤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比作斗转,形象化地表现时间流逝。
- 拟人:窗幡似乎能勾起梦境,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情感。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文化传承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期盼,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与情感。
意象分析:
- 窗幡:象征着外部世界的变化,提醒人们要关注外部环境。
- 鸡犬:象征着家庭的祥和与团聚,反映出传统节日的气息。
- 芳春: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代表着对未来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窗幡惹梦”中的“窗幡”指的是什么?
- A. 窗户
- B. 旗帜
- C. 窗帘
- D. 墙壁
-
“正是斯文扫地时”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 A. 对文化的热爱
- B. 对文化衰退的忧虑
- C. 对春天的期待
- D. 对年的喜庆
-
本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 A. 过年的欢乐
- B. 时间流逝与文化的消逝
- C. 对生活的满足
- D. 对美好春天的向往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王蛰堪《鹧鸪天》:表现时间流逝与文化消逝的忧虑。
- 李白《将进酒》:表现对人生短暂与及时行乐的态度。
两者都通过对时间的思考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但王蛰堪更侧重于文化的叹息,而李白则更多地强调享受当下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