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
时间: 2025-01-27 04:06:39意思解释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
原文展示:
幽忧如蛰虫,雷雨惊奋豫。无根不萌动,有翼皆骞翥。嗟我独枯槁,无来孰为去。念兄当北迁,海阔煎百虑。往来七年间,信矣梦幻如。从今便筑室,占籍无所住。四方无不可,莫住生灭处。纵浪大化中,何喜复何惧。
白话文翻译:
我内心的忧愁就像冬眠的虫子,雷雨来临时才会惊醒。没有根基的东西不会萌芽,有翅膀的则会飞翔。唉,我孤独地像枯萎的树木,没有人来探望我。想到我兄弟即将北迁,心中各种烦恼如同海浪翻涌。七年来的往来,确实如同梦幻般虚幻。从今往后我准备安居,虽然无处可归。四方皆可以安住,不必停留在生死之地。在浩瀚的变化中,又有什么可喜可惧的呢?
注释:
- 幽忧:深沉的忧愁。
- 蛰虫:冬眠的虫子。
- 骞翥:飞翔的意思。
- 枯槁:形容枯萎,失去生机。
- 北迁:指兄弟的迁移,可能是指离开故乡。
- 海阔:形容心中的烦恼如同大海般宽广。
- 筑室:安居,建立住所。
- 生灭处:生死的地方。
- 纵浪大化:在大变化中自由漂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他的诗歌继承了唐诗的传统,同时又有自己的创新,风格多样。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辙晚年,正值其兄苏轼被贬,自己心中对兄弟的思念与忧虑交织,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及对安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愁,透过自然现象和自身境遇的对比,揭示了人生命运的无常。开篇用“幽忧如蛰虫”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闷与无奈,随后又以“雷雨惊奋豫”来表现心情的突发与变化。诗中提到兄弟的北迁,暗示了家庭的分离与生活的无常,这种感情与旁边的自然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到“筑室”,表现出他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但又不受生死的束缚,体现出一种超脱的态度。结尾“纵浪大化中,何喜复何惧”,以哲理性的思考总结全诗,表达了对人生变化的从容与淡然。这首诗不仅有着深厚的情感基础,更在哲学层面上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幽忧如蛰虫:比喻内心的愁苦像冬眠的虫子一样沉睡,暗示着孤独与被忽视。
- 雷雨惊奋豫:雷雨来临时,内心的愁绪被激发,象征着情感的觉醒。
- 无根不萌动,有翼皆骞翥:无根的植物无法生长,而有翅膀的生物则可以自由飞翔,暗示人在世间的局限与自由。
- 嗟我独枯槁:感慨自己孤独无助,如同枯萎的植物。
- 念兄当北迁:思念即将离开的兄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 海阔煎百虑:心中各种烦恼如同大海一样浩瀚无边。
- 往来七年间,信矣梦幻如:七年来的经历如同梦幻般虚无。
- 从今便筑室:决定安家,但又无处可归,表现出对安定的渴望。
- 四方无不可,莫住生灭处:四处皆可安住,但不必拘泥于生死的限制。
- 纵浪大化中,何喜复何惧:在变化的洪流中,既没有喜悦也没有恐惧,体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幽忧如蛰虫”,将忧愁比作冬眠的虫子,形象生动。
- 对仗:如“无根不萌动,有翼皆骞翥”,工整而富有音乐感。
- 排比:多处使用排比增强情感的表达,如“纵浪大化中,何喜复何惧”。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生活的感慨,对家人离散的忧虑,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淡然态度。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感受的描写,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内心的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蛰虫:象征内心的沉默与压抑。
- 雷雨:象征着内心情感的激荡。
- 枯槁:象征孤独与失落。
- 海阔:象征心中的烦恼与广阔的思虑。
- 筑室:象征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幽忧如蛰虫”形容什么? A. 快乐 B. 忧愁 C. 思念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兄当北迁”指的是: A. 兄弟出国 B. 兄弟离开家乡 C. 兄弟来访 答案:B
-
“纵浪大化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恐惧 C. 超然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系列:同样表达对自然、人生的思考。
- 李白《庐山谣》:展现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与感慨。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对比,苏辙的诗更显忧愁与对安定生活的渴望,而陶渊明则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自然的归属感。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苏辙的生平与作品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