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和渊明拟古》
时间: 2025-01-27 04:00: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子瞻和渊明拟古
客居远林薄,依墙种杨柳。
归期未可必,成阴定非久。
邑中有佳士,忠信可与友。
相逢话禅寂,落日共杯酒。
艰难本何求,缓急肯相负。
故人在万里,不复为薄厚。
米尽鬻衣裳,时劳问无有。
白话文翻译:
在远离城市的森林边缘居住,靠着墙种植了杨柳。归家的日子尚不可确定,树荫的覆盖也定不会长久。城中有良友,忠诚和信义可以交往。相遇时聊着禅意的寂静,落日时共饮一杯美酒。艰难困苦本不求什么,急慢之间又怎能相互辜负。故友在万里之外,不再计较薄厚之情。米粮用尽后,卖掉衣裳,偶尔劳作问询也无所依。
注释:
- 客居:在外居住,特指离家较远而居住。
- 远林薄:远离城市的森林稀疏之地。
- 佳士:优秀的人士。
- 忠信:忠诚和信义。
- 话禅寂:谈论禅宗的寂静。
- 薄厚:交情的深薄。
- 米尽鬻衣裳:米粮用尽,卖掉衣服,形容生活困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闲适的心态抒发个人情感,反映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苏辙的客居生活中,反映了他在外居住的孤寂与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表达了与朋友的真挚情谊和对人生困境的豁达态度。
诗歌鉴赏:
《次韵子瞻和渊明拟古》是一首描写客居生活的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开篇以“客居远林薄”引入,给人一种遥远而寂静的感觉,紧接着的“依墙种杨柳”则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生活环境。诗中提到“归期未可必”,表现了诗人对归家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无奈。
接下来的“邑中有佳士,忠信可与友”,则引入了友情的主题,表现了诗人虽然身在异乡,但依然能够找到真诚的朋友,共同品味生活的苦与甜。在“相逢话禅寂,落日共杯酒”中,诗人通过喝酒、谈禅的方式,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彰显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
最后几句“艰难本何求,缓急肯相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豁达,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依然不求过多,只希望与朋友之间能互相扶持。而“故人在万里,不复为薄厚”则展现了对故友的珍视与思念,即使天各一方,也不再计较交情的深浅。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友谊的珍视,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的潇洒与豁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客居远林薄:身在偏远的森林中,感到生疏和孤独。
- 依墙种杨柳:在墙边栽种杨柳,表现对自然的亲近与生活的打理。
- 归期未可必:回家的日期尚不确定,流露出对归属的渴望。
- 成阴定非久:树荫的覆盖不会长久,暗含对生命无常的感悟。
- 邑中有佳士:在城中有值得交往的朋友,表现友情的可贵。
- 忠信可与友:忠诚和信义是交友的基础,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重视。
- 相逢话禅寂:相聚时谈论禅的宁静,营造出一种恬淡的氛围。
- 落日共杯酒:在落日下共享美酒,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 艰难本何求:生活艰难本无所求,表现诗人的淡泊名利。
- 缓急肯相负:在急与缓之间不愿辜负朋友,强调友情的重要。
- 故人在万里:故友远在千里之外,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 不复为薄厚:不再计较交情的深浅,体现了真挚的友谊。
- 米尽鬻衣裳:生活困苦到米粮用尽,卖掉衣服,反映生活的艰辛。
- 时劳问无有:偶尔劳作询问是否有米,体现了生计的艰难。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归期未可必,成阴定非久”,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杨柳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 比喻:将生活的艰难比作卖衣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困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孤独与思乡为主线,表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豁达态度,传达出无论身处何地,真诚的友情与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永远是人们心中最宝贵的财富。
意象分析:
- 杨柳:象征着生命的柔弱与无常。
- 落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酒: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欢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归期未可必”指的是什么?
- A. 归家的日期不确定
- B. 归家已经确定
- C. 归家不再重要
- D. 归家很快
-
诗中提到的“忠信可与友”强调了什么?
- A. 交朋友不重要
- B. 交朋友需要金钱
- C. 交朋友需要忠诚与信义
- D. 交朋友只看交情深厚
-
“米尽鬻衣裳”形容了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 A. 富裕
- B. 贫困
- C. 舒适
- D. 自由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渔舟唱晚》- 张志和
- 《饮酒》- 陶渊明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饮酒》相比,苏辙的《次韵子瞻和渊明拟古》更具对生活的思考和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描绘,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描写自然与个人内心的和谐。两者都展现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但表现手法和情感侧重却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