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时间: 2025-01-27 03:19:48

山作槛。

人比秋云还澹。

水木清华香冉冉。

落红三数点。

沙际琴音初泛。

千里澄波如鉴。

腴墨中含无限艳。

黄花应色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作槛。人比秋云还澹。水木清华香冉冉。落红三数点。沙际琴音初泛。千里澄波如鉴。腴墨中含无限艳。黄花应色减。

白话文翻译:

山峦如同栅栏,人在这秋天的云彩中显得更加清淡。水面上树木的清香缓缓飘散,几片落红轻轻点缀其间。沙滩边,琴声初起,荡漾在水面上。千里澄澈的波涛如同明镜,浓郁的墨色中蕴藏着无尽的美丽,唯独黄花的色彩渐渐减淡。

注释:

  • :指栅栏或围栏,这里用以形容山的轮廓像是围住的景致。
  • :淡泊、清淡,形容人的气质或神态。
  • 冉冉:形容徐缓的样子,这里指香气缓缓飘散。
  • 落红三数点:形容几片落花点缀其间,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
  • 沙际琴音初泛:沙滩边缘,琴声初起,给人以悠远的意境。
  • 千里澄波如鉴:千里的清澈波涛如同镜子一般,反射出美丽的景色。
  • 腴墨:浓厚的墨色,形容水面的色彩丰富。
  • 黄花应色减:黄花的颜色似乎变得淡了,意在表露一种无奈或凋零的美感。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其描绘的自然景象与传统诗词的意境相呼应,表达了一种淡泊明志、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饶宗颐,字逸云,号澄庵,是近现代著名的文化名人,兼任书法家、画家、诗人等多重身份。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贡献广泛而深远,尤其在古典诗词与书画方面有深厚造诣。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近现代,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寄情于山水,寻求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谒金门》是一首极具意境的古诗,以清新的自然描写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淡泊而宁静的心境。诗中所描绘的山水风光,如同一幅水墨画,层次分明、色彩丰富。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刻画,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诗的前四句通过对山、水、花的描写,构建了一个恬静、幽雅的环境。诗中“人比秋云还澹”一句,恰如其分地将人的清淡心境与自然的宁静相结合,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在这样的意境中,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自然的美,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后半部分则通过音乐与色彩的描绘,将这种心境推向高潮。“沙际琴音初泛”一句,琴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仿佛诉说着人和自然的和谐。最后一句“黄花应色减”则点出一种无奈和感伤,虽美丽的景色难以长久,却也让人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人对自然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的深思,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山作槛”:山峦的轮廓如同围栏一般,暗示自然的屏障。
    2. “人比秋云还澹”:人情淡泊,似乎更胜秋云的清淡。
    3. “水木清华香冉冉”:水面上树木的清香缓缓飘散,增添了自然的美感。
    4. “落红三数点”:几片落花在水边,增添了孤寂和美丽。
    5. “沙际琴音初泛”:沙滩边的琴声初起,音乐与水面相连,营造出动静结合的和谐美感。
    6. “千里澄波如鉴”:千里澄澈的波涛如同一面明镜,反射出自然的美丽。
    7. “腴墨中含无限艳”:水中的色彩浓厚,蕴含丰富的美。
    8. “黄花应色减”:黄花的色彩渐渐减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无奈。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山作槛”比喻山的轮廓、“琴音初泛”赋予琴声以动感,增强了诗的艺术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围绕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感慨美好事物的短暂与珍贵。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象征坚韧与稳重,构成自然的屏障。
    • :代表流动与变化,象征生命的流转。
    • 琴音:音乐的象征,代表内心的情感与宁静。
    • 黄花:象征美丽与易逝,反映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人比秋云还澹”意为:

    • A. 人的性情比秋天的云彩更清淡
    • B. 人的性情比秋天的云彩更丰富
    • C. 人的性情比秋天的云彩更悲伤
  2. “千里澄波如鉴”中的“鉴”指的是:

    • A. 镜子
    • B. 湖泊
    • C. 江河
  3. 诗中提到的“黄花应色减”反映了什么?

    • A. 黄花的颜色越来越鲜艳
    • B. 黄花的颜色逐渐减淡,象征时间的流逝
    • C. 黄花的数量在增加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情感深沉而沉重。
  • 《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草的描写,表现出生命的无常与离别的感伤。

两首诗在主题上与《谒金门》相似,但情感表达有所不同,前者更沉重,后者则更为淡泊。通过对比,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不同感悟。

参考资料:

  • 《饶宗颐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以上是对《谒金门》的全面解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