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寄苏戡》
时间: 2025-01-26 04:38: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发江山,何人占断,归去来处。比向潇湘,谁教我掉首向秦而去。杏花春雨,绿杨城郭,同不是乡关路。怎蓬莱回车指点,谪居独得家住。江潭自古。容行吟骚客,写怨朝朝暮暮。谁识年来,不生兰芷,润色牢愁句。小山丛桂,不来招隐,便合招魂共语。相望久,芙蓉浦上,尚盈坠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人生的感慨。江山如故,令人感叹谁能掌控,最终归去何处?与往日的潇湘比起来,谁又让我转身向秦地而去呢?杏花飘落在春雨中,绿杨环绕着城郭,这些都不是我思念的故乡之路。蓬莱的仙境再也无法指引我,流放的我只能独自生活。江潭自古以来,容纳多少吟游的骚客,写下了无尽的忧伤。谁能知道这些年我未曾生出兰花和芷草,只能用愁苦的句子来润色我的心情。小山丛中的桂树,未曾有人来招引,难道不该一起招魂共语?遥望已久,在芙蓉浦上,露珠尚且盈满。
注释:
- 江山:指国家和山河。
- 潇湘:指湘江和潇水,代表南方的美丽水乡。
- 蓬莱: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理想和归宿。
- 兰芷:兰草和芷草,象征高洁的品质。
- 芙蓉浦:指芙蓉花盛开的水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衍,清代诗人,生于江南,才情出众,擅长诗词。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经历了流亡或生活困顿后写成,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蕴含了对归属感的渴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永遇乐 寄苏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强烈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深切的怀念和对人生境遇的无奈。开篇以“江山”引入,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又暗含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接着,诗人通过对比潇湘与秦地,体现出内心的挣扎与不安。杏花、春雨、绿杨等意象的运用,渲染了春天的美丽,同时又与故乡的记忆相联系,形成一种温柔而又伤感的氛围。
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惆怅的情绪,特别是在“江潭自古”一段,诗人感叹历史中多少游子在这里吟唱着自己的忧愁,体现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命运的无奈。同时,诗中反复出现的“兰芷”“桂树”等意象,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失落,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最后以“芙蓉浦上,尚盈坠露”作结,留给读者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仿佛映射出那份无可奈何的思乡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发江山,何人占断,归去来处:感慨江山美好,却无处归依。
- 比向潇湘,谁教我掉首向秦而去:对比故乡潇湘,感叹为何要向北方的秦地流浪。
- 杏花春雨,绿杨城郭,同不是乡关路:描绘春天的美景,但却无情地提醒这是离乡的景象。
- 怎蓬莱回车指点,谪居独得家住:蓬莱的神话无法再引导自己,流放的身份让人感到孤独。
- 江潭自古。容行吟骚客,写怨朝朝暮暮:江边自古有许多骚客吟唱,表达他们的忧伤。
- 谁识年来,不生兰芷,润色牢愁句:感叹自己多年未能写出美好的诗句,只能用愁苦来填补。
- 小山丛桂,不来招隐,便合招魂共语:桂花丛生,却无人来访,仿佛与亡灵对话。
- 相望久,芙蓉浦上,尚盈坠露:遥望已久,芙蓉花旁,露珠依旧晶莹,象征思念的深切。
修辞手法:
- 对比:潇湘与秦地的对比,形成情感上的反差。
- 隐喻:杏花、兰芷等意象隐喻着诗人的情感状态。
- 排比:多次提及“江潭”、“骚客”,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苦闷。
意象分析:
- 江山:象征国家的壮丽与个人的渺小。
- 潇湘:故乡的记忆与美好。
- 杏花春雨:春天的生机与对往昔的怀念。
- 兰芷:高洁的理想与未能实现的遗憾。
- 芙蓉:美丽而又悲伤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潇湘”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北方
- b) 南方
- c) 西方
- d) 东方
-
诗中“江潭自古”所指的是?
- a) 历史悠久的江边
- b) 现代城市
- c) 一处山水
- d) 一个传说
-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
- a) 轻松愉快
- b) 深切怀念
- c) 完全无所谓
- d) 充满敌意
答案:
- b) 南方
- a) 历史悠久的江边
- b) 深切怀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陈衍的这首诗更侧重于故乡的思念与个人的无奈,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洒脱的孤独。两者都涉及到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表达方式各有不同,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陈衍研究》
- 《诗词鉴赏与创作》
- 《古典诗词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