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公啸台》
时间: 2025-01-23 12:11: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阮公啸台
作者: 包融 〔唐代〕
荒台森荆杞,
蒙笼无上路。
传是古人迹,
阮公长啸处。
至今清风来,
时时动林树。
逝者共已远,
升攀想遗趣。
静然荒榛门,
久之若有悟。
灵光未歇灭,
千载知仰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荒凉的台地,生长着荆棘和杞树,四周迷雾笼罩,难以找到通往上方的道路。传说这里是古人留下的足迹,阮公曾在此高歌长啸。到现在,清风依旧吹拂,偶尔传来树木摇动的声音。已逝的人已远去,但我仍然怀念那攀登的乐趣。静静地站在荒芜的门前,似乎经过长久的思考有了悟道。灵光并未熄灭,千年后仍然受到人们的敬仰和追慕。
注释
- 荒台: 荒凉的台地。
- 荆杞: 荆棘和杞树,生长在荒凉之地的植物,象征艰难困苦。
- 无上路: 这里指没有通往高处的道路,暗示人生的困境。
- 阮公: 指阮籍,魏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高歌和洒脱著称。
- 清风: 代表自然的气息,也象征诗人内心的清明。
- 升攀: 指向上攀登,象征追求理想或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包融,字承基,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隐逸之情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阮公啸台》创作于唐代,正值士人追求个性和自由的时期。诗中通过描绘阮籍的高唱,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蕴含着对逝去时光的思考和感慨。
诗歌鉴赏
《阮公啸台》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歌,诗人以阮籍的长啸为引,表现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古人精神的追慕。诗的开头以“荒台森荆杞”描绘出一幅荒凉的景象,暗示了人生的孤独与困境。接着,诗人提到阮公的长啸,仿佛在呼唤着一种自由的精神。阮籍的身影在这里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忆,更是一种理想的象征。
诗中“至今清风来”一句,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与永恒的自然之美。清风吹动林树,似乎在唤醒沉睡的心灵,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随着诗意的深入,诗人感叹“逝者共已远”,对逝去的时光充满惋惜,但又在“升攀想遗趣”中找到了一丝慰藉。
最后两句“灵光未歇灭,千载知仰慕”则是整首诗的高潮,表达了对阮籍精神的永恒追慕。即使时光荏苒,阮公的灵光依然照耀着后来者,激励着人们追求真理与自由。这首诗在情感上深刻且细腻,既有对逝去的哀叹,又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荒台森荆杞: 描绘了一处生机凋零的场景,荒台上长满了荆棘和杞树,暗示着困境和孤独。
- 蒙笼无上路: 表达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似乎没有通往理想境界的道路,充满无奈。
- 传是古人迹: 引用古人的足迹,强调历史的沉淀和人们对过去的追思。
- 阮公长啸处: 提到阮籍,象征自由与高远的精神追求,强调古人的伟大。
- 至今清风来: 清风象征着纯净与自然,传递着历史的气息。
- 时时动林树: 反映了自然的生机,似乎在激励人们继续前行。
- 逝者共已远: 对逝去的人的怀念,带着一丝忧伤。
- 升攀想遗趣: 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即使已逝,仍然值得追求。
- 静然荒榛门: 站在静谧的荒芜之地,象征内心的思考与沉淀。
- 久之若有悟: 经过长久的思考,似乎有了新的领悟。
- 灵光未歇灭: 表达了阮籍精神的永恒与不灭。
- 千载知仰慕: 说明即使千年之后,人们仍对阮籍充满敬仰。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阮籍的长啸比作一种精神追求,体现高尚情操。
- 拟人: 清风与树木的动静,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 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阮籍为引,表达了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和对逝去时间的思索,揭示了人与自然、历史之间的深刻联系。通过对阮公精神的追慕,诗人传达了对自由和个体价值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荒台: 象征孤独与困境,反映人生的艰辛。
- 荆杞: 代表艰难的环境,生长在荒凉之地的植物,体现了生命的顽强。
- 清风: 象征纯净与自由,代表自然之美和诗人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阮公”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杜甫
B) 李白
C) 阮籍
D) 王维 -
填空题: 诗中“荒台森荆杞”的意象主要表现了_____。
-
判断题: 诗中提到的“清风”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清明与自然的气息。(对/错)
答案
- C) 阮籍
- 孤独与困境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表达对时光流逝和人生苦难的感悟。
- 《月下独酌》 by 李白: 体现孤独与自由的追求。
诗词对比
- 《阮公啸台》与《登高》: 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但《阮公啸台》更注重对理想精神的追求,而《登高》则是对现实苦难的深刻反思。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侧重,展现了唐代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