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怀小修弟》

时间: 2025-01-10 18:17:12

万里江涛接郢城,上游节钺坐论兵。

风清鼓角秋开幕,月照旌旗夜勒营。

海内功名多难日,天涯兄弟别离情。

只今汉上烽烟满,慷慨中流忆祖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里江涛接郢城,上游节钺坐论兵。
风清鼓角秋开幕,月照旌旗夜勒营。
海内功名多难日,天涯兄弟别离情。
只今汉上烽烟满,慷慨中流忆祖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万里长江的波涛与郢城相连,上游的将领坐在一起商讨兵事。
清风徐来,鼓声和角声响起,秋天的战幕开始拉开,明月照耀着夜晚的军旗,营地里正准备出征。
在这片海内,功名的获得多么艰难,天涯海角的兄弟却因离别而感到无比忧伤。
如今汉地烽烟四起,我在激昂慷慨之中,想起了祖先的遗志。

注释:

  • 郢城:古代楚国的都城,象征着战争的背景。
  • 节钺:古代军队中的指挥官,象征着军事权力。
  • 鼓角:战斗中用的乐器,通常用于鼓舞士气或发号施令。
  • 旌旗:军队的旗帜,象征着军队的身份和团结。
  • 烽烟:指战火,预示着战乱的频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兆宽,清代诗人,生于清中期,曾任职于地方官员,作品多涉及战争、离别等主题,其风格豪放且充满慷慨激昂之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是国家多事之秋,诗人目睹国家战乱、兄弟离散之情,因而写下此诗,表达对战争的痛苦和对亲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长江的波涛与战斗场面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军事事务的关心与思考。开头的“万里江涛接郢城”,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暗示了战争的延续与复杂。接下来,诗人用“风清鼓角秋开幕”传达了战争即将来临的紧迫感,生动地表现出士兵们的准备状态。夜晚的“月照旌旗”,进一步增强了诗中的画面感与氛围,营造出一种既庄严又悲壮的情绪。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感慨功名难得,兄弟情深却因战乱而不得相见,表达了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结尾的“慷慨中流忆祖生”更是表达了诗人对祖先的敬仰与对未来的期许。整首诗情感深厚,既有对战争的反思,也有对家国的忧虑,体现了诗人浓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兄弟情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里江涛接郢城:长江的波涛与郢城相连,暗示着大江东去的壮阔与历史悠久。
  2. 上游节钺坐论兵:指挥官在上游聚集讨论军事事务,展现出紧张的战争气氛。
  3. 风清鼓角秋开幕:清爽的秋风中,鼓声和角声响起,象征着战争的开始。
  4. 月照旌旗夜勒营:明月照耀着营地的军旗,暗示着士兵们的夜间准备。
  5. 海内功名多难日:在这片土地上,取得功名是多么艰难,反映了诗人的无奈和期待。
  6. 天涯兄弟别离情:在广阔天地中,兄弟因战乱而别,表达了深切的离愁别绪。
  7. 只今汉上烽烟满:如今汉地烽烟四起,暗示着战事频繁。
  8. 慷慨中流忆祖生:在激昂的情绪中,诗人回忆起祖先的遗志,表达了对历史和传统的敬重。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风清鼓角”、“月照旌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江涛比作战争的波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争的激烈。
  • 意象:如“旌旗”、“烽烟”,运用战争意象,增强了诗的悲壮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争与兄弟离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对功名的渴望,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历史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涛:象征着历史的悠久与变迁,暗示着国家的动荡。
  • 鼓角:象征着战争的号角,预示着紧张的战斗即将开始。
  • 月照旌旗:象征着希望与光明,代表着士兵的团结与奋发向前的决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郢城”是指哪一个地方? A. 古楚国的都城
    B. 古魏国的都城
    C. 古赵国的都城
    D. 古齐国的都城

  2. 诗中“海内功名多难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功名的轻视
    B. 对功名的渴望与无奈
    C. 对功名的追求
    D. 对功名的嘲讽

  3.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忆祖生”主要反映了什么情感? A. 对祖先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憧憬
    C. 对战斗的期待
    D. 对朋友的思念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描绘了战乱中的思乡情。
  • 《夜泊牛头》(李白):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战争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寄怀小修弟》:前者侧重于个人的思乡情感,而后者则结合了国家的兴亡与个人的情感,表现了更为复杂的情绪。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吴兆宽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