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兴 高翥 〔宋代〕
老去无心世事轻,但从景物略关情。 晓看雁阵惊秋晚,夜听鹤声知月明。 石鼎煮茶论水品,土墙题字记花名。 出门更自有真乐,閒向通衢稳步行。
白话文翻译:
随着年岁的增长,对世事的关心变得淡薄,只是对自然景物还有些许情感。 清晨看到雁群飞过,惊觉秋天已深;夜晚听到鹤鸣,知道月亮正明亮。 在石鼎中煮茶,讨论水质的好坏;在土墙上题字,记录花的名字。 走出家门,自有真正的乐趣,悠闲地在繁华的街道上稳步行走。
注释:
- 老去:指年岁增长。
- 无心:不再关心。
- 世事轻:对世事的关心变得淡薄。
- 景物:自然景色。
- 略关情:还有些许情感。
- 雁阵:雁群飞行的队形。
- 惊秋晚:惊觉秋天已深。
- 鹤声:鹤的鸣叫声。
- 知月明:知道月亮正明亮。
- 石鼎:古代用来煮茶的石制器具。
- 论水品:讨论水质的好坏。
- 土墙:泥土筑成的墙。
- 题字:在墙上写字。
- 记花名:记录花的名字。
- 通衢:繁华的街道。
- 稳步行:稳步行走。
诗词背景: 高翥是宋代诗人,其诗作多表现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这首《秋兴》反映了诗人晚年对世事的淡泊和对自然景物的深情。诗中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宁静态度。诗中“晓看雁阵惊秋晚,夜听鹤声知月明”一句,通过对雁群和鹤鸣的描写,传达了秋天深沉的氛围和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后两句“石鼎煮茶论水品,土墙题字记花名”则展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雅致和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 首句“老去无心世事轻”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淡泊态度,随着年岁的增长,对世事的关心变得淡薄。
- 第二句“但从景物略关情”说明诗人对自然景物还有些许情感,景物成为他情感的寄托。
- 第三句“晓看雁阵惊秋晚”通过雁群的飞过,传达了秋天已深的感受,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
- 第四句“夜听鹤声知月明”以鹤鸣为媒介,传达了月光明亮的景象,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夜晚的宁静感受。
- 第五句“石鼎煮茶论水品”展现了诗人日常生活中的雅致,通过煮茶讨论水质,体现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 第六句“土墙题字记花名”则通过在土墙上题字记录花的名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记录和珍视。
- 最后两句“出门更自有真乐,閒向通衢稳步行”表达了诗人走出家门,享受生活的乐趣,悠闲地在繁华的街道上稳步行走。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雁阵”和“鹤声”比喻秋天的景色和夜晚的宁静。
- 拟人:“惊秋晚”和“知月明”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感知能力。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晓看雁阵惊秋晚,夜听鹤声知月明”,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宁静态度。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和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诗人传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体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雁阵:象征秋天的到来和季节的变化。
- 鹤声:象征夜晚的宁静和月光的明亮。
- 石鼎煮茶:象征日常生活的雅致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 土墙题字:象征对自然美的记录和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晓看雁阵惊秋晚”一句,雁阵象征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秋天的到来 C. 冬天的到来 D. 夏天的到来
- 诗中“夜听鹤声知月明”一句,鹤声象征什么? A. 夜晚的喧嚣 B. 夜晚的宁静 C. 白天的喧嚣 D. 白天的宁静
- 诗中“石鼎煮茶论水品”一句,体现了诗人对什么的追求? A. 物质享受 B. 生活品质 C. 社交活动 D. 政治地位
- 诗中“土墙题字记花名”一句,体现了诗人对什么的珍视? A. 自然美 B. 社会地位 C. 物质财富 D. 政治权力
答案:
- B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秋兴八首》:同样以秋天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 王维《山居秋暝》: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宁静和自然之美。
诗词对比:
- 高翥的《秋兴》与杜甫的《秋兴八首》:两者都以秋天为背景,但高翥的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个人遭遇。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高翥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鉴赏。
- 《唐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唐宋诗人的作品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