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衣寺》

时间: 2025-01-11 06:09:34

万壑千岩非浪闻,十峰双涧不须论。

袈裟旋化空王服,宫殿曾招帝子魂。

山向马头回禹穴,溪分燕尾入云门。

秋行既了登临愿,草草题诗对绿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衣寺 高翥 〔宋代〕 万壑千岩非浪闻,十峰双涧不须论。袈裟旋化空王服,宫殿曾招帝子魂。山向马头回禹穴,溪分燕尾入云门。秋行既了登临愿,草草题诗对绿尊。

白话文翻译:

群山万壑千岩,名声并非虚传,十座山峰和两条溪流,无需多言。袈裟化作了空王的服饰,宫殿曾吸引帝子的灵魂。山势如马头回转,指向禹的穴居,溪水分流如燕尾,汇入云门。秋天的行走已满足登临的愿望,草草地在绿酒前题诗。

注释:

字词注释:

  • 万壑千岩:形容山峦众多,深谷险峻。
  • 十峰双涧:指天衣寺周围的山峰和溪流。
  • 袈裟:僧人的法衣。
  • 空王:佛教中的尊称,指佛陀。
  • 帝子:指帝王的后代,此处可能指历史上的某位帝王或贵族。
  • 禹穴:传说中大禹的居所或陵墓。
  • 燕尾:形容溪水分叉的样子。
  • 云门:指云门宗,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

典故解析:

  • 袈裟旋化空王服:可能指佛教传说中,佛陀的袈裟具有神圣的变化能力。
  • 宫殿曾招帝子魂:可能指历史上某位帝王或贵族的灵魂被天衣寺的庄严所吸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翥,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山水田园为主,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天衣寺周围的山水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佛教文化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天衣寺为中心,描绘了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佛教文化。首联“万壑千岩非浪闻,十峰双涧不须论”直接赞美了天衣寺周围的山川之美,用“非浪闻”和“不须论”表达了这些美景的名不虚传。颔联“袈裟旋化空王服,宫殿曾招帝子魂”则融入了佛教文化和历史传说,增添了诗的文化底蕴。颈联“山向马头回禹穴,溪分燕尾入云门”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山势和溪流的形态,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尾联“秋行既了登临愿,草草题诗对绿尊”则表达了诗人完成登临愿望后的愉悦心情,以及在美景前的即兴创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联:通过“万壑千岩”和“十峰双涧”描绘了天衣寺周围的自然景观,用“非浪闻”和“不须论”强调了这些美景的真实性和无需多言的美丽。
  • 颔联:通过“袈裟旋化空王服”和“宫殿曾招帝子魂”融入了佛教文化和历史传说,增添了诗的文化底蕴。
  • 颈联:通过“山向马头回禹穴”和“溪分燕尾入云门”描绘了山势和溪流的形态,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 尾联:表达了诗人完成登临愿望后的愉悦心情,以及在美景前的即兴创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向马头回禹穴”中的“马头”比喻山势的形态。
  • 拟人:如“宫殿曾招帝子魂”中的“招”赋予了宫殿以人的动作。
  • 对仗:如“万壑千岩”与“十峰双涧”,“袈裟旋化”与“宫殿曾招”等。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美景和佛教文化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这些美景的向往和对佛教文化的敬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万壑千岩:形容山峦众多,深谷险峻。
  • 十峰双涧:指天衣寺周围的山峰和溪流。
  • 袈裟:僧人的法衣。
  • 空王:佛教中的尊称,指佛陀。
  • 帝子:指帝王的后代,此处可能指历史上的某位帝王或贵族。
  • 禹穴:传说中大禹的居所或陵墓。
  • 燕尾:形容溪水分叉的样子。
  • 云门:指云门宗,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万壑千岩”形容的是什么? A. 山峦众多,深谷险峻 B. 溪流众多,水势汹涌 C. 树木茂密,林木参天 D. 云雾缭绕,气象万千

  2. “袈裟旋化空王服”中的“空王”指的是什么? A. 佛教中的尊称,指佛陀 B. 道教中的尊称,指道祖 C. 儒家中的尊称,指圣人 D. 历史上的某位帝王

  3. “山向马头回禹穴”中的“禹穴”指的是什么? A. 传说中大禹的居所或陵墓 B. 传说中黄帝的居所或陵墓 C. 传说中尧的居所或陵墓 D. 传说中舜的居所或陵墓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 杜甫的《望岳》: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诗词对比:

  • 高翥的《天衣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水景色,但高翥的诗融入了佛教文化,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高翥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佛教文化与诗歌》:探讨了佛教文化在诗歌中的表现,有助于理解诗中的佛教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