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云居怀古》

时间: 2025-01-11 02:57:40

千尺盘桓到上方,云居萧索实堪伤。

赵州关外秋风冷,佛印桥头夜月凉。

唐宋碑题文字古,苏黄翰墨藓苔苍。

最怜清净金仙地,返作豪门放牧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云居怀古
作者: 真可 〔明代〕

千尺盘桓到上方,
云居萧索实堪伤。
赵州关外秋风冷,
佛印桥头夜月凉。
唐宋碑题文字古,
苏黄翰墨藓苔苍。
最怜清净金仙地,
返作豪门放牧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游云居的景象,诗人徘徊在高处,感受到云居的萧条令人伤感。赵州关外,秋风凛冽,佛印桥头,夜晚的月光也显得清冷。唐宋时期的碑文,字字古老,苏黄的书法在苔藓上显得苍老。最让人怜惜的是那清净的金仙之地,却变成了豪门的放牧场。

注释:

  • 千尺:形容高度,指非常高的地方。
  • 盘桓:徘徊、徘回,形容在某个地方停留或转悠。
  • 萧索:形容环境的冷清、凄凉。
  • 佛印桥:古桥名,可能与佛教文化有关。
  • 碑题:指古碑上的题字。
  • 藓苔:生长在潮湿地方的植物,通常代表古老和沧桑。
  • 金仙地:指清净、理想的修行之地。

典故解析:

  • 赵州关:古代著名关隘,位于河北省赵州,秋风的描写与此地的历史背景交融,暗示了时光的流逝。
  • 苏黄:苏轼、黄庭坚,唐宋时期著名书法家,其书法作品历久弥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真可,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常在作品中表现对历史文化的思索与怀念。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古代遗迹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回溯与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游云居怀古》是一首充满历史感的诗,诗人在云居高处徘徊,感受到周围的萧条与冷清,情感的流露透过“千尺盘桓”的景象,仿佛让人感受到高处所带来的孤独感。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如“赵州关外秋风冷,佛印桥头夜月凉”,将秋天的冷风与月光的清凉融入景象之中,营造出一种冷寂的氛围。诗人接着提到唐宋的碑文和书法,似乎在追忆那个辉煌的时代,而今只剩下藓苔苍苍,暗示着历史的沧桑与无情。

最后两句“最怜清净金仙地,返作豪门放牧场”,则是诗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曾经的理想之地如今却沦为世俗的放牧场,揭示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整体上,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千尺盘桓到上方:诗人徘徊在高处,感受到对景的渴望与忧伤。
    • 云居萧索实堪伤:描绘了云居的冷清与凄凉,令人感伤。
    • 赵州关外秋风冷:引入自然景象,渲染环境的冷酷。
    • 佛印桥头夜月凉:夜晚的月光也显得冷清,增强孤独感。
    • 唐宋碑题文字古:诗人回顾历史,碑文的古老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苏黄翰墨藓苔苍:书法的苍老,反映出文化的沧桑。
    • 最怜清净金仙地:诗人对理想之地的向往与怜惜。
    • 返作豪门放牧场:对现实的无奈,理想地变成了世俗的场所。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豪门比作放牧场,暗示物质的庸俗。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古代遗迹的追忆,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失望,揭示了文化的衰落与人心的变迁。

意象分析:

  • 云居:象征高远、理想的生活状态。
  • 秋风:象征凋零与冷清,与人生的无常相呼应。
  • 碑题:代表历史的遗存,承载着文化的厚重。
  • 金仙地:象征理想与宁静的精神家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佛印桥”所在的环境是怎样的?

    • A. 热闹非凡
    • B. 萧索冷清
    • C. 繁花似锦
  2. “千尺盘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兴奋
    • B. 伤感
    • C. 疲惫
  3. 诗中提到的“金仙地”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理想与宁静
    • C. 权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真可的《游云居怀古》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但真可更注重于对历史的忧伤与反思,而王之涣则突出壮丽的自然景观与积极向上的精神。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真可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古诗词意象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