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那罗延窟》

时间: 2025-01-11 06:11:01

菩萨僧常住,归依上翠微。

山高疑日近,海阔觉天低。

岛屿屏中国,波涛限外夷。

重来防失路,拂石一留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僧常住,归依上翠微。
山高疑日近,海阔觉天低。
岛屿屏中国,波涛限外夷。
重来防失路,拂石一留题。

白话文翻译

菩萨和僧人常常在此栖息,游人归依于这青翠的山巅。
高山似乎把太阳拉得很近,宽广的海面让人觉得天空变得低矮。
岛屿将中国屏蔽在外,波涛将外夷限制在远方。
再次来到这里,我担心会迷失方向,轻轻拂过石头留下题词。

注释

  • 菩萨:佛教中的圣者,多指慈悲为怀的觉者。
  • :指和尚或出家修行的人。
  • 翠微:形容青翠的山色。
  • :这里作“似乎”的意思。
  • :限制、阻隔。

典故解析

“菩萨”与“僧”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信仰与慈悲,代表着求道者的归依之所。诗中提到的“岛屿”和“波涛”也可以看作海上文化交流中的障碍,暗示着地理与文化的隔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真可,明代诗人,生活在明中期,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带有哲理性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登上那罗延窟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庙宇文化的敬仰。那罗延窟作为一个佛教圣地,承载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

诗歌鉴赏

这首《登那罗延窟》通过描写自然景观与宗教氛围,展现了诗人真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就通过“菩萨僧常住”的句子,引入了佛教的宗教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信仰之地。接着,诗中通过“山高疑日近,海阔觉天低”的比喻,表现了自然景观的宏伟与人类渺小的感受,山的高耸让人感觉太阳仿佛近在咫尺,海的辽阔又让天空显得低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哲理思考。

“岛屿屏中国,波涛限外夷”的句子,展示了地理上的隔绝,也暗示了文化与思想的交流与限制。在这辽阔的自然背景下,诗人感受到的却是人世间的孤独与迷茫,最后以“重来防失路,拂石一留题”作为结尾,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与对过去的留念,深刻而感人。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菩萨僧常住,归依上翠微:描述了寺庙中菩萨与僧人的常驻,暗示人们对宗教的依赖。
    2. 山高疑日近,海阔觉天低: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渺小感。
    3. 岛屿屏中国,波涛限外夷:表达了地理与文化的隔阂,暗示着人们在大海面前的孤独与无力。
    4. 重来防失路,拂石一留题:抒发了诗人对来路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担忧,留下题词以作纪念。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高疑日近”,形象地表现了高山的震撼。
    • 对仗:整首诗在意象、节奏上都有对称的美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围绕着自然的壮丽与宗教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展现了对信仰的归依和对孤独的感慨。

意象分析

  • 菩萨:象征慈悲与信仰。
  • 高山:象征着伟大与不可逾越的障碍。
  • 大海:象征着广阔与未知。
  • 岛屿:象征着隔绝与独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菩萨僧常住”中的“菩萨”指的是: A. 武士
    B. 圣者
    C. 旅行者

  2. “重来防失路”中的“失路”指的是什么? A. 迷失方向
    B. 迷失朋友
    C. 迷失信仰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的美
    B. 对人生的思考
    C.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别》:同样以自然为背景,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但更注重人际关系的抒发。
  • 李白的《庐山谣》:描绘了山水的壮丽,传达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经典诗词解读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