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通直以颜鲁公墨迹题辞乞诗刊石》

时间: 2025-02-04 15:25:48

临池余事得忠臣,白刃林中不动身。

见义舍生安为己,怀谖保位独何人。

英名在世长如日,遗像于今凛若神。

一览精诚方自失,羞将累句刻苍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池余事得忠臣,
白刃林中不动身。
见义舍生安为己,
怀谖保位独何人。
英名在世长如日,
遗像于今凛若神。
一览精诚方自失,
羞将累句刻苍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忠臣的追忆与赞美。在池边的闲暇时光,想起了那些忠诚的臣子。他们在刀光剑影中依然保持冷静,不轻易出手。面对义行,他们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而无私为国家考虑。谁能像他们那样,既能保全自己的名声,又能维护国家的利益呢?他们的英名如同太阳般照耀,映照至今,仿佛在神灵的庇佑下。在一瞬间的诚意之中,往往会失去真诚的本心,羞愧于将这些句子刻在石碑上。

注释:

  • 临池:指在池边,意味着在安闲的环境中思考。
  • 忠臣:指忠于国家和君主的臣子。
  • 白刃:比喻战争和斗争,形容环境的险恶。
  • 见义:指看到正义的事情。
  • 怀谖:意指怀有美好的情操。
  • 英名:指英勇和正直的名声。
  • 苍珉:指石碑,用于记录历史。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忠臣,可能指的是历史上那些为国家、君主舍生取义的人物,如屈原、岳飞等。作者通过这些典故表达了对忠诚与正义的崇高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字子瞻,号云峰,生于宋代,知名于文人圈。他的诗风常以清新、自然著称,擅长借景抒情,善于在平凡中见深意。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韩维对忠臣的追思和对社会时局的反思下写成,表达了对正义和忠诚的向往,以及对当时社会中人心不古的忧虑。

诗歌鉴赏:

韩维的这首诗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细腻的情感打动人心。首先,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示了忠臣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忠诚的推崇与敬仰。诗的前两句通过“白刃林中不动身”描绘出忠臣在危难中保持冷静的形象,体现了忠于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对比展示了忠诚与自私的冲突,忠臣为了见义而舍生,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思考:如今有多少人能够与之相提并论?

在后半部分,诗人则通过“英名在世长如日”来展现忠臣的永恒影响。这句诗不仅强调了忠臣的英名在历史长河中的光辉,也隐含了对现实中忠诚者被忽视的无奈。最后两句则从个人情感出发,反思了人们对忠诚的理解与态度,表现了对当下社会道德沦丧的深切忧虑。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既有对忠臣的赞美,又有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展现了韩维作为诗人的深邃思想和高尚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临池余事得忠臣:在池边的闲暇中,思绪万千,想到了忠诚的臣子。
  2. 白刃林中不动身:在危险的环境中,忠臣仍旧保持冷静。
  3. 见义舍生安为己:看到正义的事情,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守护。
  4. 怀谖保位独何人:有谁能像他们那样,既能保持名声,又能保住地位?
  5. 英名在世长如日:他们的英名如同太阳,永远照耀。
  6. 遗像于今凛若神:他们的形象至今仍让人敬畏。
  7. 一览精诚方自失:真诚的情感一瞬间可能会失去。
  8. 羞将累句刻苍珉:为这些句子感到羞愧,难以将其刻在石碑上。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英名在世长如日,遗像于今凛若神”,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忠臣的名声比作太阳,突显其光辉与持久。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忠诚与正义的崇敬,反映了对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揭示了忠臣的伟大与无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忠臣:象征着无私与牺牲。
  • 白刃:象征着危险与冲突。
  • :象征着光明与永恒的名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忠臣”主要指什么?

    • A. 贪官
    • B. 忠于国家的臣子
    • C. 普通百姓
  2. “白刃林中不动身”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恐惧
    • B. 镇定
    • C. 无所谓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 A. 追求财富
    • B. 忠诚与正义的赞美
    • C. 对战争的厌恶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岳飞《满江红》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对忠诚的渴望,二者在情感上共鸣,却在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杜甫的诗更加强调个人的悲伤,而韩维则突出忠臣的伟大。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