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月》
时间: 2025-02-04 15:29: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阳夺残凛,和气不待春。
况兹华月白,光彩清路尘。
整我巾与屦,迢遥步城闉。
仰观众星色,收芒避孤轮。
虚无一境间,岂复知吾身。
嗟哉御风者,有待奚足珍。
白话文翻译:
初升的阳光驱散了寒意,温暖的气息不再等待春天的到来。更何况今天的月光明亮,照耀着干净的道路和尘埃。我整理好头巾和鞋子,远远地走向城门。仰望天空中繁星的颜色,收起眼中的光芒,避开那孤独的明月。在这虚无的境地中,岂能再知道我的存在。唉,乘风而行的人,何必在意这些呢?
注释:
- 初阳:初升的太阳。
- 夺残凛:驱散了残存的寒冷。
- 和气:温暖的气息。
- 华月:美丽的月亮。
- 整我巾与屦:整理好我的头巾和鞋子。
- 迢遥步城闉:远远地走向城门。
- 众星色:众多星星的颜色。
- 收芒避孤轮:收起眼中的光芒,避开孤独的明月。
- 虚无一境:虚无的境地。
- 御风者:乘风而行的人。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仰观众星”可引申至古代诗人常以星辰寄托情感的传统。诗中表达的孤独感与对自然的感悟也与许多古代文人相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维,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以清新、自然见长,擅长山水田园诗。其诗作通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在一个春日的早晨,诗人感受到初阳带来的温暖和明月的清辉,心中浮现对人生的感悟,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步月》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自然美的诗,诗人通过描绘初阳、月光、星辰等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孤独的感悟。诗的开头,阳光夺去寒冷,暗示着新生与希望,正如春天的到来。接着,诗人描绘了月光的华美与清澈,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在描写个人的行走时,诗人通过“整我巾与屦”展现了他对出行的准备与期待,反映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然而,仰望星空的瞬间,他意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渺小,感受到一种孤独和虚无。最后一句“嗟哉御风者,有待奚足珍”,让人思考追求与珍惜的意义,似乎在对那些乘风而行的人提出疑问:我们在追求什么,是否值得珍惜?
整首诗通过清晰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示了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的交融,给人以深思与启迪。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初阳夺残凛”:初升的阳光驱散了冬天的寒冷。
- “和气不待春”:温暖的气息不再等待春天的到来。
- “况兹华月白”:更何况今夜月光如洗,明亮而华美。
- “光彩清路尘”:月光照耀下的道路与尘埃显得特别清晰。
- “整我巾与屦”:我整理好头巾和鞋子,准备出行。
- “迢遥步城闉”:遥远地走向城门,心向远方。
- “仰观众星色”:仰望天空中繁星闪烁的色彩。
- “收芒避孤轮”:收起眼中的光芒,避开孤独的明月。
- “虚无一境间”:在这虚无的境地中,感受人生的无常。
- “岂复知吾身”:我如何能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呢?
- “嗟哉御风者”:唉,乘风而行的人啊。
- “有待奚足珍”:何必在意这一切呢?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阳光和月光比作温暖和宁静,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和谐,增强了音乐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增强诗的生动性。
-
主题思想:诗中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孤独与存在的深刻感悟,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意象分析:
- 阳光:象征希望与新生。
- 月光:代表宁静与孤独的思考。
- 星辰:象征渺小与广袤,反映人对宇宙的敬畏。
- 行走:寓意人生的旅途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初阳”指的是什么? A. 黄昏的太阳
B. 初升的太阳
C. 午后的阳光
D. 夕阳 -
“整我巾与屦”中“巾”指的是什么? A. 手巾
B. 头巾
C. 布巾
D. 裙子 -
诗人对“孤轮”的态度是? A. 珍惜
B. 逃避
C. 喜爱
D.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步月》与苏轼的《水调歌头》都描绘了月亮的美丽与思考人生的孤独,但韩维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感悟,而苏轼则带有更多的个人情感与豪放之态。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韩维诗全集》
- 《古代诗词中的自然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