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去路馀千里,行行雪洒衣。
诸峰何日别,一锡犯寒归。
夜宿谁闻磬,晨斋自采薇。
遥知到禅宇,猿鸟共开扉。
白话文翻译:
离去的道路还剩千里,走在路上,身上洒落着雪花。
众山何时才能别离,我手中一根锡杖,在寒冷中归来。
夜里宿在何处,谁来听那磬声,清晨的斋饭,我自己去采摘野薇。
遥远地知道已经到达禅寺,猿猴和鸟儿一同为我开启大门。
注释:
- 去路馀千里:离开的路还有千里之遥。
- 雪洒衣:身上沾满了雪,描绘了寒冷的天气。
- 诸峰何日别:众多山峰何时才能分别?表现出对离别的思索。
- 一锡犯寒归:手持锡杖,冒着寒冷的天气回归。
- 夜宿谁闻磬:夜晚在何处住宿,谁来听那磬声?
- 晨斋自采薇:早晨的斋饭自己去采摘野薇。
- 遥知到禅宇:远远地知道自己已经到达禅寺。
- 猿鸟共开扉:猿猴和鸟儿一起为我打开寺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何,宋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主要以清新自然的风格为人所知。诗作多描写山水、禅意,体现了他对自然和禅宗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大概创作于诗人游历之际,受寒冷的天气和孤独的行旅所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僧》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和清新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首句“去路馀千里”展示了诗人孤独的行旅,描绘了漫长的旅程和对归属的渴望。接下来的“行行雪洒衣”则通过细腻的描写,渲染出寒冷和孤独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凛冽的气息。
第三句“夜宿谁闻磬”,提到夜晚的磬声,既是对寺院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孤独的反思。诗人在旅途中渴望有人能够听到他的磬声,反映出他对内心宁静的渴求。最后一句“猿鸟共开扉”则是一种理想化的意象,展现了自然与人心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连接。整首诗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去路馀千里:开篇即点明了长途跋涉的主题,暗示了行者的孤独与坚持。
- 行行雪洒衣:描绘出寒冷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 诸峰何日别:引入了对山峰的思考,隐含了对离别的感慨。
- 一锡犯寒归:锡杖象征着僧侣的身份,表现出他在寒冷中坚守归来的决心。
- 夜宿谁闻磬:夜晚的孤独感,想要有人倾听自己的心声。
- 晨斋自采薇:反映了自给自足的生活,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遥知到禅宇:对禅宗的向往,象征着内心的宁静。
- 猿鸟共开扉:自然界的和谐,表现诗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夜宿谁闻磬,晨斋自采薇”对称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 意象:如“雪”、“猿鸟”等意象,传达了孤独与和谐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孤独的旅行,探讨人与自然、人与内心的关系,最终回归到对宁静禅意的向往,表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内心的平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寒冷与孤独。
- 锡杖:代表僧侣的身份,传达出一种坚定的信念。
- 磬声:传达出内心的宁静与对禅的向往。
- 猿鸟:象征自然界的和谐,反映诗人与自然的共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雪洒衣”指的是: A. 行者在温暖天气中 B. 行者在寒冷天气中 C. 行者在炎热天气中
-
“夜宿谁闻磬”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A. 对财富的渴望 B. 对人们关注的渴望 C. 对美食的渴望
-
诗中的“猿鸟共开扉”意味着: A. 自然与人心的和谐 B. 人与动物的冲突 C. 自然的荒凉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描绘了孤独的感受,但其侧重点在于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而孙何的《僧》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