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

时间: 2025-01-23 10:14:49

黄帝升天去不还,空留片石在人间。

千寻杳杳撑红日,倚云乔木羽林閒。

时人不信飞升路,辙迹龙髯竟可攀。

意思解释

诗三首

作者: 孙何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黄帝升天去不还,
空留片石在人间。
千寻杳杳撑红日,
倚云乔木羽林闲。
时人不信飞升路,
辙迹龙髯竟可攀。

白话文翻译:

黄帝已经升天而去,再也不回来,只留下这块石头在世间。千寻高的山峦,似乎支撑着红日,倚靠在云端的高大树木,显得安闲自在。时人对飞升的道路不相信,然而那条龙髯的辙迹竟然可以攀爬而上。

注释:

  • 黄帝: 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代表着智慧和权威。
  • 片石: 指黄帝升天后留下的石头,象征着遗留在世间的痕迹。
  • 千寻: 形容极高的高度,古代一寻约为六尺。
  • 杳杳: 形容深邃、遥远。
  • 倚云: 指依靠在云端,表现出高远的意境。
  • 龙髯: 指龙的胡须,这里用作比喻,表示飞升的道路。

典故解析:

  • 黄帝: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传说中他是华夏民族的祖先,代表着智慧和文明。
  • 飞升: 传说中仙人或圣人通过修炼达到的境界,能够离开人间,进入更高的天界。
  • 龙髯: 可能借指一种神秘而难以触及的境界,象征着理想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何,宋代诗人,作品多表现对道教思想的推崇,关注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可能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影响,反映了对飞升和超脱世俗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的思考与不信。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黄帝升天的传说,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的渴望以及对人间现实的思考。开篇以黄帝的升天为引,象征着一种超脱与解脱,而那块“片石”的存在则让人感受到留在世间的无奈与孤独。接下来,诗人通过“千寻杳杳撑红日”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宏伟而神秘的自然景象,让人不禁遐想飞升的美好与难以企及的梦想。

然而,随着“时人不信飞升路”的转折,诗人的情感逐渐转向现实的无奈与悲哀。对于飞升的信仰,遭遇了世俗的质疑与否定,“辙迹龙髯竟可攀”则是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隐含着一种对理想追求的坚持与勇气。

整首诗的意境高远,情感深邃,既有对理想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沉思,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黄帝升天去不还: 表达了黄帝作为传说中的祖先已经离开人间,无法回归的状态。
    2. 空留片石在人间: 这块石头象征着黄帝留下的遗迹,暗示人们对其追忆和怀念。
    3. 千寻杳杳撑红日: 描绘高山仰止的壮观景象,象征着一种理想和追求的高度。
    4. 倚云乔木羽林闲: 通过自然意象表达一种超然的境界,给人以安详的感觉。
    5. 时人不信飞升路: 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的怀疑与否定,传达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
    6. 辙迹龙髯竟可攀: 最后提到的龙髯,象征着理想的追求,表现出一种勇敢攀登的精神。
  • 修辞手法:

    • 比喻: “辙迹龙髯”比喻理想的追求,形象而生动。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营造出高远而神秘的氛围。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黄帝升天的描绘,探讨了理想与现实、信仰与怀疑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思考。

意象分析:

  • 黄帝: 象征着智慧、权威与理想。
  • 片石: 代表着遗留的痕迹,暗示人们对过往的追思。
  • 千寻: 高度的象征,表示追求理想和超脱的境界。
  • 龙髯: 隐喻理想的追求与精神的追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黄帝升天后留下的是什么?

    • A. 一片云
    • B. 一块石头
    • C. 一棵树
    • D. 一条河
  2. 诗中提到的“千寻”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 A. 诗歌的长度
    • B. 高度
    • C. 时间
    • D. 人的心情
  3. 诗中“时人不信飞升路”的意思是?

    • A. 人们都相信
    • B. 人们对飞升有怀疑
    • C. 飞升的路很平坦
    • D. 飞升已经实现

答案:

  1. B. 一块石头
  2. B. 高度
  3. B. 人们对飞升有怀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现了对理想和人生道路的思考,但通过对友人的送别,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 李白的《庐山谣》则通过对山水的描写,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与哲思,风格更为奔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选读》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