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观音大士(二首)》

时间: 2025-04-27 19:11:37

水月观音水月明,只将慈眼视众生。

众生无量悲无量,应感如传空谷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月观音水月明,只将慈眼视众生。
众生无量悲无量,应感如传空谷声。

白话文翻译:

水中的月影映照着观音,水中的月光是如此明亮。
观音用慈悲的眼光看待众生,
众生的悲伤是无穷无尽的,
应当感受到她的慈悲就像传递在空谷中的声音。

注释:

  • 水月观音:指的是水中倒影的观音菩萨,象征着观音的慈悲与清净。
  • 慈眼:慈悲的眼光,指观音以宽容和善良的态度看待众生。
  • 无量悲无量:形容众生的悲苦是无边无际的。
  • 空谷声:指在空谷中回响的声音,形象地表达了观音的慈悲传递给众生的感觉。

典故解析:

“观音”是佛教中慈悲的代表,常被称为“观世音菩萨”,其主要职责是救苦救难,倾听众生的悲伤。水月象征着一种超然的境界,隐喻着观音的智慧与慈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屠瑶瑟,明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蕴含哲理,强调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明代,正值佛教思想盛行的时期,诗人借助观音的形象表达了对众生苦难的关怀与同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慈悲与救济的渴望。

诗歌鉴赏:

《礼观音大士》通过清澈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观音菩萨的慈悲和对众生痛苦的感知。开篇的“水月观音水月明”将观音与月影结合,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象征着观音的超然与宁静。接着,“只将慈眼视众生”表明观音对于众生的关怀,强调了她的慈悲态度。诗中“众生无量悲无量”的句子,深刻表达了人世间的痛苦和无尽的苦难。最后一句“应感如传空谷声”则传达了一种希望,即众生能够感受到观音的慈悲,就像空谷中回响的声音一般,清晰而又深刻。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第一句解析:水与月的结合,象征着清澈和明亮,暗示了观音的智慧和慈悲。
  • 第二句解析:强调观音用慈悲之眼看待众生,体现了她对人类痛苦的理解。
  • 第三句解析:众生的悲苦是无尽的,反映出社会的苦难与人心的无奈。
  • 第四句解析:通过“空谷声”的比喻,传递出观音的慈悲是可以被众生感知的,表明愿望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水月的意象比喻观音的慈悲,水中的月亮象征着清澈与静谧。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将观音赋予了情感,使其形象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众生苦难的深切关注和对慈悲力量的赞美,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敬仰与信仰,传递出一种希望和救赎的情感。

意象分析:

  • :象征着纯净与生命,反映出慈悲的流动。
  • :象征着明亮与希望,代表观音智慧的照耀。
  • 众生:象征着人类的痛苦与无奈,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水月”象征什么?
    A. 明亮的星星
    B. 清澈的观音
    C. 纷乱的世事
    D. 生命的起源

  2. 诗中提到的“慈眼”是指谁的眼光?
    A. 众生的眼光
    B. 观音的眼光
    C. 诗人的眼光
    D. 自然的眼光

  3. “众生无量悲无量”表达了什么含义?
    A. 众生的喜悦
    B. 众生的痛苦
    C. 众生的希望
    D. 众生的无奈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观音菩萨颂》:同样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敬仰与信仰。
  • 《庐山谣》:描绘自然与人心的关系,具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诗词对比:

  • 屈原《离骚》:虽主题不同,但对人类苦难的关注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有相似之处。
  • 李白《将进酒》:表现了对人生的哲思,虽然角度不同,但同样关注人类的情感与命运。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史》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佛教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