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

时间: 2025-01-25 23:25:38

小花静院。

有个人人现。

缥缈更娉婷,算不数、歌朋舞伴。

鸣珂曲里,常记偶相逢,无语恨,有情愁,绿嫩红妆浅。

别来谁念。

人面关山远。

凝睇倚危楼,眼波长、眉峰不展。

一年心事,到此向谁论,书雁杳,梦云深,寂寞江天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花静院。有个人人现。缥缈更娉婷,算不数歌朋舞伴。鸣珂曲里,常记偶相逢,无语恨,有情愁,绿嫩红妆浅。别来谁念。人面关山远。凝睇倚危楼,眼波长眉峰不展。一年心事,到此向谁论,书雁杳,梦云深,寂寞江天晚。

白话文翻译:

在静谧的院子里,盛开的花朵静静开着,似乎有个人影闪现。那个人如同缥缈的云烟,更显得轻盈婀娜,难以找到与之共舞的朋友和伴侣。在那悦耳的乐声中,我常常记起我们偶然的相遇,尽管无言,却暗藏着无尽的惆怅与情愁,娇嫩的绿叶和红花也显得浅薄。分别后,谁会思念呢?你我之间隔着高山远水,凝望着那危楼,眼中流露出长长的目光,却无法展现眉头的愁苦。一年的心事,到底向谁诉说呢?书信无音,梦中云雾缭绕,寂寞的江天在黄昏时分愈加苍凉。

注释:

  • 缥缈:形容轻盈而虚幻。
  • 娉婷:形容女子身姿婀娜的样子。
  • 鸣珂:指乐器声,通常用于形容悦耳动听的音乐。
  • 无语恨,有情愁:无言之间,暗藏着恨意与愁苦。
  • 倚危楼:指依靠在高楼上。
  • 书雁杳,梦云深:书信如鸿雁般无音信,梦境如云深雾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石孝友,宋代词人,字德明,号青云,生于北宋时期。石孝友在词风上受到李清照、周邦彦等人的影响,其作品以清新婉约著称,常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创作背景:

《蓦山溪》创作于宋代,正值士人生活逐渐繁华而内心却常感孤独的时期。诗人以花、楼、江天等意象,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无奈,以及对情感的深切思考。

诗歌鉴赏:

《蓦山溪》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深切的思念。开篇以“小花静院”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静谧的氛围,似乎在表达一种内心的孤独与对过去的怀念。接着,通过“缥缈更娉婷”的描写,诗人将那个令他心动的人物化作轻盈的云烟,突显出对爱意的缥缈和难以捉摸。

“鸣珂曲里,常记偶相逢”则将情感的绵延与记忆的珍贵结合在一起,尽管无言,却充满了情愫与惆怅。这种情感的表达,恰恰是诗歌的核心所在,展现了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又深厚的情感联系。

在后半部分,诗人将思绪转向了远方的爱人,“人面关山远”传达出一种隔绝与思念的苦涩。诗中“书雁杳,梦云深”的意象,描绘出一种无奈的寂寞,体现了诗人对情感的无尽思索与沉重感受。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与深情的表达中,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折射出对情感的渴望与无能为力的心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小花静院:描绘出一个安静的院落,营造出一种祥和的氛围。
  • 有个人人现:暗示着心中某个特别的人在此出现,情感的渴望开始显现。
  • 缥缈更娉婷:描绘出那个人如云般的轻盈,展现了她的美丽与诗人心中的向往。
  • 鸣珂曲里:音乐的响起引发了对往昔的回忆,情感在乐声中浮现。
  • 无语恨,有情愁:尽管无言,却隐含着深沉的情感。
  • 别来谁念:表达了分别后的孤独感与思念的无奈。
  • 凝睇倚危楼:表现出诗人对远方人的思念与无尽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拟人:将花、楼等意象赋予情感,增强了感情的表现力。
  • 比喻:通过“书雁杳”与“梦云深”的比喻,传达出思念的深重。
  • 对仗:如“绿嫩红妆浅”对称工整,增强了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表现了对过往爱情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无奈,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出了一种深刻的孤独感与思念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花:象征美好与纯真,寄托了对爱情的向往。
  • 危楼:代表着遥远的距离与无法触及的情感。
  • 江天: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寂寞与对广阔天地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蓦山溪》的作者是谁?

    • A. 李清照
    • B. 石孝友
    • C. 周邦彦
  2. 诗中“鸣珂曲里”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舞蹈
    • C. 一种饮品
  3. “人面关山远”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欢乐
    • B. 失落
    • C. 思念

答案:

  1. B. 石孝友
  2. A. 一种乐器
  3. C. 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如林黛玉的诗作,表现了类似的情感。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与石孝友《蓦山溪》:两者均体现了对爱情的深切思考与美好回忆,但李清照的词更为细腻婉约,而石孝友则略显沉郁。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石孝友研究与作品分析》

这样全面的解读与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蓦山溪》的艺术魅力与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