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殉节五妃墓》

时间: 2025-01-11 19:52:15

谁将明祚复延长,六月投缳日色黄。

节凛泉台甘结伴,躯捐海国愿从王。

宫帏永别同埋玉,脂粉宁悲久瘗香。

行过魁山遗冢在,至今犹绕老烟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谁将明祚复延长,六月投缳日色黄。
节凛泉台甘结伴,躯捐海国愿从王。
宫帏永别同埋玉,脂粉宁悲久瘗香。
行过魁山遗冢在,至今犹绕老烟光。

白话文翻译:

谁能为朝廷延续光明的命运,六月里的阳光照耀着自缢的日子。
在那个严峻的节日,泉边甘愿相伴,愿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国家,追随王者的意愿。
宫中的帷帐永远告别,和她们的玉石同埋;即便是香粉也难以掩盖长久的悲伤。
行过魁山时,遗留下来的坟墓依然存在,如今仍然缠绕着古老的烟雾光影。

注释:

  • 明祚:指明朝的统治和希望延续。
  • 投缳:自缢,指以绳索吊死自己。
  • 节凛:指节日的严峻与悲凉。
  • 泉台:指泉水边的台子,象征着清静和思念。
  • 躯捐:捐躯,指为国家献身。
  • 宫帏:宫女的帷帐,象征着她们的生活和命运。
  • 瘗香:埋葬时所用的香料,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典故解析:

该诗提到的“五妃”是指中国历史上因王室权力斗争而殉葬的妃子们,象征着忠诚和牺牲。诗中提到的“魁山遗冢”可能指的是某位历史人物的墓地,表达对历史的追思与哀悼。此诗借助历史典故,反映出对忠贞与牺牲的深刻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中桂,清代诗人,生于明末,活跃于清初,作品多以抒情和咏史见长,擅长描绘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历史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与权力更迭之际,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反映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表达了对殉节妃子们的敬意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诗歌鉴赏:

《吊殉节五妃墓》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情感深度的诗作。诗歌通过对五妃殉节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女性的悲惨命运和对忠诚的执着。开篇“谁将明祚复延长”,诗人以反问的形式,引出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注,表现出对历史命运的无奈与焦虑。接下来的描绘,细腻地刻画了节日气氛中蕴含的凛冽与悲凉,特别是“节凛泉台甘结伴”,在严酷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了殉情女子对国家的无私奉献。

诗中通过“宫帏永别同埋玉”的对比,深刻揭示了权力斗争带来的损失与殉节的悲痛。最后一句“至今犹绕老烟光”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忠魂的追思,仿佛在诉说着那些逝去灵魂的哀愁与愤慨。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深邃,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敬重与对人性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谁将明祚复延长:质疑未来的命运,表达对国家延续的渴望。
  • 六月投缳日色黄:描绘了自缢的悲惨场景,暗示了时节的严酷。
  • 节凛泉台甘结伴:在悲惨的节日中,泉边的女子心甘情愿与忠诚相伴。
  • 躯捐海国愿从王:表达了为国捐躯的豪情,体现出对王权的忠诚。
  • 宫帏永别同埋玉:象征着宫女们与世长辞,和她们的珍贵如玉一同埋葬。
  • 脂粉宁悲久瘗香:即使是香粉也无法掩盖内心的悲伤。
  • 行过魁山遗冢在:提到遗址,暗示历史的延续与追忆。
  • 至今犹绕老烟光:表达对历史的追思,缭绕在古老烟雾中的灵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将宫女比作“玉”,反映其珍贵与悲哀。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通过“泉台”、“脂粉”等意象,象征着忠诚与牺牲。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追思,强调了忠诚、牺牲与历史的沉重感,深刻反映出古代女性的悲惨命运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祚:象征希望与未来。
  • :象征死亡与绝望。
  • 泉台:清静之地,象征思念与情感寄托。
  • 海国:喻指国家与家国情怀。
  • 脂粉:象征女性的美丽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谁将明祚复延长”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希望
    • B. 对历史的无奈
    • C. 对个人的抱怨
    • D. 对权力的渴望
  2. “六月投缳日色黄”中提到的“六月”有什么特殊意义?

    • A. 夏天的热情
    • B. 殉节的时节
    • C. 收成的季节
    • D. 纪念的时节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对殉情的描写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林中桂的《吊殉节五妃墓》与李白的《夜泊牛津口》,两者虽然题材不同,但均展现出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反思,情感基调各有千秋,前者更为沉重,后者则更显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林中桂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红楼梦》相关研究文献

这些内容提供了对林中桂《吊殉节五妃墓》的全面理解与深度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体会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与深邃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