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停云望极》

时间: 2025-01-11 20:41:30

停云望极。

问秀溪何似,英溪风月。

劫火灰飞,又见雕檐照寒碧。

何事归来归去,似熙载、江南江北。

还又向、殊乡初度。

故乡人,却为客。

是则。

家咫尺。

不是有、莼羹鲈鳓堪忆。

从心时节。

消得山阴几双屐。

莫把放翁笑我,又似忆、平泉花石。

篱菊老,梅枝亚,不归怎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暗香·停云望极
作者:彭子翔 〔宋代〕

停云望极。问秀溪何似,英溪风月。
劫火灰飞,又见雕檐照寒碧。
何事归来归去,似熙载江南江北。
还又向殊乡初度。故乡人,却为客。
是则。家咫尺。不是有莼羹鲈鳓堪忆。
从心时节。消得山阴几双屐。
莫把放翁笑我,又似忆平泉花石。
篱菊老,梅枝亚,不归怎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开头描绘了一片停留的云朵,遥望着远方。问秀溪的景色如何,似乎与英溪的风月相似。经历了劫火的洗礼,眼前依然可以看到雕刻精美的屋檐映照着寒冷的碧空。何以归来去往,似乎在熙熙攘攘的南北江间徘徊。
再一次来到陌生的地方,故乡的人却已成了客人。虽然家就在咫尺之间,却并非可以品味莼菜羹和鲈鱼的美味。
随着心中的时节变换,山阴的几双木屐也逐渐消逝。别再拿放翁来嘲笑我,这样的思念如同对平泉的花石的回忆。篱笆旁的菊花已老,梅枝也开始凋零,若不归来又怎能得见?

注释:

  • 劫火:指大火的灾难。
  • 莼羹:莼菜的羹汤,代表家乡的美食。
  • 放翁:指唐代诗人王维,以淡泊明志著称。
  • 平泉:可能指王维的故乡,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
  • 咫尺:形容距离非常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彭子翔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代,诗人通过描绘个人的感受,反映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停云望极”为引子,开启了一段关于思乡与归属的深刻思考。诗人在描绘秀溪与英溪的自然风光时,实际上是在对比自己心中对故乡的向往。劫火的意象则暗示了生活的艰辛,经历过磨难,依然能够看到美好的一面,这种坚韧的精神令人感动。
在“何事归来归去”中,诗人表达了对于归属感的渴望,然而却又在“故乡人,却为客”中体现了现实的无奈,尽管故乡就在眼前,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却因为时间与经历而疏远。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表现出对家乡的深情与离散的苦闷,最终以“若不归来又怎能得见”呼应,令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思乡情愫。每一个意象都充满了诗人的情感,体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停云望极:描绘一片静止的云,象征宁静的思考或等待。
  • 问秀溪何似,英溪风月:通过对比秀溪与英溪,表达对美好风景的向往。
  • 劫火灰飞:写出经历过的磨难与失落。
  • 又见雕檐照寒碧:尽管经历了磨难,依然能够看到美丽的景象。
  • 何事归来归去:对回归故乡的迷惘与期盼。
  • 故乡人,却为客:表达对故乡人的陌生感。
  • 家咫尺:虽然家近在咫尺,心中却没有归属感。
  • 莼羹鲈鳓堪忆:对家乡美食的怀念。
  • 消得山阴几双屐:时光流逝,昔日情景已模糊。
  • 莫把放翁笑我:不愿被人嘲笑对故乡的怀念。
  • 篱菊老,梅枝亚:自然的衰老象征着人事的无常。
  • 不归怎得:最终回归的希望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劫火”比喻生活的艰难。
  • 对仗:如“江南江北”与“归来归去”,形成对称美。
  • 拟人:如“篱菊老,梅枝亚”,赋予植物以人的情感,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故乡、自然与人生的思考,探讨了归属感的缺失与对美好记忆的珍惜,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秀溪、英溪:象征自然的美好。
  • 劫火:象征生活中的苦难与挑战。
  • 莼羹、鲈鳓:代表家乡的美好记忆。
  • 篱菊、梅枝: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莼羹”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鱼
    B. 一种野菜
    C. 一种汤
    D. 一种果实

  2. “何事归来归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愉悦
    B. 迷茫与期盼
    C. 生气
    D. 害怕

  3. 诗中提及的“劫火”象征着什么?
    A. 自然灾害
    B. 生活的磨难
    C. 美好的回忆
    D. 友谊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夜泊牛津》 - 王安石:探讨人生与归属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彭子翔的《暗香·停云望极》更加细腻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情感,李白则通过直接的思念与孤独感让人深切体会。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古诗词的美与情感》